接連發生的兒童性侵案件令人痛心。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與媒體發起“兒童性侵害調查”,對近年來公開報道的兒童性侵案件進行梳理。調查中受害者的年齡界定在14周歲以下,案發時間界定為2005年至今,案例來源于近年來公開報道,統計數量共40起。結果顯示,性侵案中8成為熟人作案,其中公職人員占45%。
“統計這40起兒童性侵害案件時,發現國家公職人員(包括政府官員、司法干部、教師以及縣人大代表等)參與的案件有18件,約占到統計案件總量的45%。”令人詫異的是,這種令人不齒的下流勾當,怎么成了某些社會精英的嗜好?
其實,把性侵兒童定義為雙重人格,還是基于文明社會的道德標準。假如在一種弱肉強食的社會關系中,性侵兒童可能是強者的一道美餐。而當權力失去監督時,包二奶、養情人已經成了貪官們的家常便飯,窮奢極欲之下,就必然把魔掌伸向幼女。這只要看他們在公款吃喝上是如何的管不住自己的嘴,如何想方設法大吃大喝就不難想象,他們還多少對貪欲的克制能力?在這些腐敗官員眼里,性侵兒童還不是權力“盛宴”上的一道“特色菜”?
但是,即使回歸到人的原始屬性,把性侵兒童納入“人性惡”的本能欲望,為何在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從心理上和生理上對性侵兒童產生了自然的排斥,將其看作變態的獸行時,作為社會精英的公職人員反而在兒童性侵害案中占了很大的比例?這就不得不讓人思考權力所處的法治環境。
如果說那些潦倒、變態的無恥之徒,實施性侵兒童的獸行大多是利用了熟人關系,那么,作為社會精英的公職人員利用的就是權力;如果說前者還由于對法律的無知,那么,后者就是對法律的有恃無恐。因此,有專家認為,將“嫖宿幼女罪”認定為“強奸罪”更有利于保護幼女。
但令人糾結的是,“嫖宿幼女罪”就是從“強奸罪”中“派生”出來的。1997年刑法修訂后成為了單行刑法的嫖宿幼女罪,雖然不能說是為權貴性侵幼女“量身定做”,但從2005年至今發生的兒童性侵案件來看,就“公開報道”中涉案的公職人員就占了近5成。公職人員成了兒童性侵案的“主流”,無疑是權力失去監督的蛻變,是法律對腐敗官員過于心慈手軟的結果。那么,在專家提出的“學校和家長應加強對兒童的性教育”的同時,制度和法律應該做些什么呢?
(新京報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