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畢業季我們就多說一說關于應屆大學生求職的話題,作為職場的新生代,雖然90后被看作是比較有自己思想的一代,但是在職場這個江湖里,還是有很多令他們看不懂,也想不通的困擾,尤其是在求職的時候,與近700萬同質的應屆生競爭,只有解開心中的疑惑,才能早日找到工作。應屆大學生想不通的求職困惑有哪些呢?總結經驗,主要可表現為:
1、就業與擇業哪個在先
先就業還是先擇業?應屆大學生遲遲無法選定職業目標,參加招聘會就像逛菜市,造成這一原因是與應屆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有很大關系,他們總是在選擇中不斷的徘徊,而錯過了很多就業機會。
其實,就業也是一種擇業,當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工作的時候,不妨先就業吧,在工作的過程中你更能看清自己;相反,如果你一直處在失業的狀態中,只會越來越不自信,對自己產生懷疑,而愈加看不清未來的方向,想想自己的專業,興趣愛好,規劃下求職范圍,給就業一個方向。
2、應屆大學生哪來的工作經驗
學習是學生的天職,還沒有進入職場的大學生哪來的工作經驗呢?但是很多招聘單位還是很明確的提出,有工作經驗優先,而技術類崗位則對實踐能力要求更高,對沒有工作經驗的應屆大學生來說,有時連投遞簡歷的機會都沒有,更談不上參加面試。
對此,用人單位表示有工作經驗的求職者可以更快的進入工作狀態,應屆大學生面對這一劣勢,就要在大二,大三的時候未雨綢繆,增加實習的機會,積累社會實踐經驗,如果你已經來不及被處于應屆畢業找工作門檻上,那么就不妨實事求是,降低個人求職要求從基層做起;或把在校園期間組織的活動,參加的公益活動等作為工作經驗,問考官描述你獲得的成長經驗。
3、“證書”在求職中的分量
為了增加求職競爭力,在畢業前一年,很多大學生都繳納幾百甚至幾千元,參加各類培訓,以求用“證書”威武自己的求職。但是在實際找工作中,用人單位卻對這些證書不感興趣,有些證書HR表示自己都沒有聽說過。
“一張文憑,多種證書”普遍是大學生的追求,但是對于“證書”在求職中的分量,HR好似不如畢業生般看重,那些拿著五六個資格證書的應屆生,如果沒有一張是具備真正含金量的,只有量沒有質是無法吸引用人單位的。與其在證書上下功夫,不如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講究踏實實干,找準定位,才是用人單位期望看到的。
入門難,進入職場這道大門,怎樣過了求職這道檻?面對應屆大學生的求職困擾,端正求職心態,積極主動找工作,提高溝通能力,了解面試技巧及注意事項,以給用人單位留下良好的印象是不錯的方法。
(丹丹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