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落傘起源于中國,在飛機問世后被廣泛應用,不只是求生工具,也能表演。慶祝國慶時,飛行員高手表演跳傘技藝,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假如你有幸看到的話,不僅要看熱鬧,更要看門道!
● 降落傘起源于中國
降落傘是利用空氣阻力,使人或物從空中緩慢向下降落的一種器具。它是從雜技表演開始發展起來的,隨著人類航空事業的發展,后來用作空中救生,進而用于空降作戰。
早在公元前100年西漢時代的《史記·五帝本紀》中,就有降落傘原理應用的記載。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著作中寫到:“使舜上涂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桿而下,得不死。”
司馬遷敘述的是,上古時代,有個叫舜的人,有次上到糧倉頂部,瞽叟從下面點起了大火,舜利用兩個斗笠從上面跳下,沒有被燒死。這是人類最早應用降落傘原理的記載。
相傳1306年前后,在元朝的一位皇帝登基大典中,宮廷里表演了這樣一個節目,雜技藝人用紙質巨傘,從很高的墻上飛躍而下。由于利用了空氣阻力的原理,藝人飄然落地,安全無恙。這可以說是最早的跳傘實踐了。
1977出版的《美國百科全書》中也寫到:“早在1306年,中國的雜技演員們便使用過類似降落傘的裝置。”這個跳傘雜技節目后來傳到了東南亞,不久又傳到了歐洲。
● 從災難中得到啟發
飛機問世后,為了飛行人員在飛機失事時救生,降落傘又有了進一步改進。1911年出現了能夠將傘衣、傘繩等折疊包裝起來放置在機艙內,適于飛行人員使用的降落傘,這種降落傘于1914年開始裝備給轟炸機的空勤人員。
然而最初的降落傘很不完善,最大的缺點是穩定性差,飛行下降時搖擺得非常厲害,猶如蕩秋千,著陸時常常摔傷。有一次在熱氣球飛行事故中,一名英國人跳傘逃生,不料降落傘頂端被火燒了大洞。這個英國人嚇壞了,以為自己將直摔地面,必死無疑。沒想到,他并沒有直摔下去,只是下降的速度快了一些。更沒有想到的是,降落傘竟變得“聽話”起來,十分平穩。
科學家們從這次事故中受到啟發,終于明白了過去降落傘不穩定的原因:一是降落傘下降時,傘衣周圍的氣流猛烈分離,使傘衣上的壓力分布不均勻,傘衣內外的壓力差懸殊,就如同反扣的碗在水中下沉一樣。二是傘衣的形狀不合適,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
于是,設計師們首先在降落傘頂端開出一些洞來,作為排氣孔,以此來調節傘衣內外的壓力差,從而消除降落傘下降時的搖擺現象,同時對傘衣乃至整個降落傘的結構進行了改造,使跳傘員易于操縱。從此,降落傘的安全性和實用性大大提高。
● 跳傘中的原理
空氣阻力:降落傘向上的力就是空氣阻力;降落傘設計的目的,在于增加物體落地所需要的時間,傘的面積越大下降時能產生的空氣阻力越大,也就是有更大的空氣浮力。
萬有引力:考量降落傘,就牽涉萬有引力——越重的物體墜落下降速度越快的原理;可以知道減輕降落傘的重量,便能使降落傘的墜落速度變慢,于是降落傘應采用質量輕的材料。
傘面形狀:根據流體力學上說,傘面制成半球形可能可以產生比較大的空氣阻力,所以制作技術上,都盡量做出類似半球狀的降落傘。
柏努力定律:傳統圓形降落傘(如:傘兵傘)的外觀,像是一個倒碗公,由一片片傘布連接而成,下緣的地方進氣,上升氣流由下方口進傘體內部后,藉由傘形隔間(傘肋)來撐開降落傘。
當空氣由下方進入傘體隔間后,傘衣會鼓起形成一個半圓體,空氣通過時,因為傘肋的外層距離長,下層距離短,流速與壓力成反比,所以空氣的流速傘外層較快,傘內層慢,也就是上層空氣流速快,所以空氣壓力小,反之,下層因為空氣流速慢,所以壓力比較大,因此造成一股由下往上推擠的“升力”。
● 降落傘如何轉彎
開汽車時用方向盤就能左右轉彎,開船時只要操縱方向舵就能左右改變航向。但我們看到空降兵在降落中,也能在空中左彎右拐時就難免有些疑問了,難道降落傘也有與汽車、輪船類似的方向盤、方向舵嗎?
沒錯,降落傘也有類似方向盤、方向舵的稱為操縱棒的設備。說它是設備,其實很簡單。為了操縱降落傘方便,降落傘制造廠將降落傘繩都進行了編號。
人們通常在降落傘后面的兩根傘繩,也就是編號的第一根和最后一根傘繩的下端縫上一根短繩,叫操縱繩,位于兩根操縱帶上。
在操縱繩下端拴了一個小棒稱操縱棒。操縱降落傘左右轉彎,就是通過操縱繩和操縱棒來進行的。
那么,這個操縱棒是怎樣操作的呢?降落傘張開后,傘衣里的空氣密度比傘衣外空氣密度大(因為壓力也變大),形成了內外空氣壓差。
如果使降落傘成傾斜狀態,傘衣里的空氣便會向傾斜高處的方向排出,排出空氣所產生的作用力,又反作用于傘的傾斜面,于是便推動降落傘向傾斜方向運動。
根據這個原理,設計師在傘衣后面開了一個或幾個排氣口。當傘內空氣從排氣口排出時,就會給降落傘一個反作用力,使降落傘獲得向前的水平運動速度。
空降兵須要向左轉動時,拉下左操縱棒,排氣口左邊的傘衣就向內凹,排氣口右邊的傘衣就相對凸起,把排氣的方向改為左后方,而空氣產生的反作用力便推向右前方,于是傘衣便向左轉了。同樣,拉下右操縱棒,傘衣便向右轉動了。
編輯/張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