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可能不會注意到,相較于大部分文字的學習,漢字的學習具有相當獨特的過程。對于母語非漢語的人來說,學習漢字絕對是一個極為痛苦的過程,其主要原因在于,漢字與現存于世的數千種文字都不同,我們無法在不認識一個漢字的時候掌握它的發音。這一學習中的困難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一篇文章引爭議
語言學家威廉·C·漢納斯曾經在《紐約時報》發表過一篇文章,聲稱漢字阻礙創造力發展,他認為方塊字的書寫系統阻礙了一種深層創造力。
“掌握漢字書寫所需的機械式學習造成了一種順從的態度,使學習者將重點放在方法而不是結果上,過程壓倒了實質。你會花費更多時間玩弄筆畫,而不是對內容進行思考。”漢納斯在跟同行的交流中曾這樣說過。漢納斯盡量客觀地描述了漢字對創造力發展的影響,認為漢字學習促進了學習者的實用性思考而削弱了抽象思維,并且強調此觀點只代表理論研究。雖然如此,“漢字阻礙創造力發展”如此敏感的話題一經提出還是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因為這樣的理論無疑將我國科研水平較落后、缺乏創新等問題直接歸咎于伴隨我們文明發展數千年的語言文字系統。
其實對于漢字系統的合理性的爭議早在近代就已有過一些討論。在解放初期,甚至還出現過漢字拼音化的啟蒙運動,無奈這項工程極為巨大,而漢字拼音化的科學性也一直受到質疑,以至于這項運動現在留給我們的只有漢字學習的輔助工具——漢語拼音了。以上爭論與漢納斯提出的理論很相似,世界上幾乎所有文字使用的都是表音系統,即只要學會了一些結構所代表的讀音,在遇到陌生文字時即使不知道其意思,也能夠拼出它的讀音。這些代表讀音的結構在一種文字中往往是很有限的,如英文的26個字母即可大致表示出所有單詞的讀音,根據代表不同意義的讀音的組合又能表達出更復雜的概念,所以這類拼音文字對于抽象思維的發展很有利。而漢字學習最困難的地方就在于,大部分漢字無法根據字形來拼出讀音,且漢字的結構千差萬別,使學習者在臨摹筆畫上花費大量精力,這也是漢納斯觀點的主要論據。
拼義理論來評理
面對爭論,我國的一些心理學家也投入到這個領域的研究,希望能夠盡量客觀地揭示出漢字學習的本質。香港中文大學張學新副教授的研究,恰巧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全新的解釋。他提出的“漢字拼義理論”直指以上爭論的核心。
拼義,顧名思義,就是指以代表意義的基本元素拼寫文字,與世界上大部分文字的拼音系統相對應。張學新認為,拼音文字與拼義文字共同組成了人類文字發展的最高階段。拼音文字和拼義文字窮盡了所有人類文字發展的可能性。就是說,不管你再聰明再偉大,也不可能造出第三種文字了。可見,漢字代表了中華文明的一種獨特智慧,雖然與世界上大部分的拼音文字都不同,可漢字的系統代表了另一種文字發展的方式。
要提出一個如此宏觀的理論,當然離不開科學上的實證研究,拼義理論的提出得到了來自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支持。通過腦電實驗發現,母語為漢語的被試者在看到漢字雙字詞時會產生一個獨特的腦電反應。這一腦電反應不論是外國人看外語還是外國人看漢語都不會產生,它可能代表了中國被試者腦內對漢字獨特的加工方式。
腦電,即通過貼在頭皮上的電極來收集被試者大腦內部的點活動,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腦內細胞的活動過程。在認知心理學中,腦電研究可以揭示出大腦在處理不同外部信息時是如何工作的。比如上面提到的漢字識別的獨特腦電反應,就是在頂中區附近頭皮上的電極所測得的腦電反應。由于其針對漢字的特異性,所以我們推測這個反應一定漢字識別的某個特殊過程有關。而這一腦電反應要比跟語義理解相關的腦電反應更早,這說明對漢字的獨特加工在看到漢字后很快就發生了,更可以推測出漢字系統與拼音文字本質的不同。
在得到了認知神經研究的論據后,拼義理論進一步指出,漢字構成的中國文字在詞匯水平上是拼義文字,其本質在于首先創造數千個視覺符號(漢字)去表達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再把這些符號組合起來,用小的意義單位去拼合更大的意義單位,表達新事物、新概念。也就是說,拼音文字是聽覺文字,而漢字是視覺文字,兩者植根于不同的感官通道,切合了不同的科學規律,這是構成成熟文字僅有的兩個邏輯類型。漢字的詞匯構造還符合了心理學和腦科學中有關人類知識表征非常重要的概念網絡原理。這樣,漢字作為一個文字體系的科學性也因此得以確立。
漢字不再受委屈
有了以上的理論基礎,我們就可以重新思考漢字的學習與創造力的問題。西方學者認為漢字的學習過程就是不斷模仿的機械式學習,以至于使中國人從小就養成了順從的態度。這顯然是還沒有理解到,在漢字系統中,代表不同意義的基本結構是在一定的規律下組合在一起,這些結構的組合以及多個漢字形成詞匯的組合本身就有一個分析及抽象思考的過程。
漢字的另一個特征可能更優于其他字母文字,即拼音文字的結構組合都是一維的,因為發音的過程是在時間先后這個維度上的,比如blackboard這個詞由black和board兩個元素組成,這兩個元素只能是先后順序組合。而漢字作為一種視覺文字,其組合方式是二維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上下結構和左右結構,所以漢字中元素的組合可以更加靈活多變。
在漢語中,表達一個概念的通常是多字詞(最常用的是雙字詞),這樣的構詞法更容易符合人類認知表征的概念網絡原理。比如說豬肉、羊肉、牛肉、兔肉這幾個詞,我們在看到這些詞的時候首先都會把它們歸為肉類,然后再細分是哪種肉。而它們在英語中的表達為pork,lamb,beef,lapin,我們學習這些詞匯時很難把它們歸為肉類,也很難將這些詞與肉的來源pig,sheep,cattle,rabbit聯系起來。在拼音文字中也會出現學習不便的問題,當然英語在表述復雜的邏輯關系時有著嚴謹、科學的優點。
拼音文字與漢字這兩種文字系統都有著優勢和劣勢,這是由其本質所決定的。它們各自有一套表征這個世界的方式,同時也指導了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在創造力發展方面都有著一定的作用。對這兩種文字系統的探究倒是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在開放的態度下多了解、對比不同文化的精華可能對創造力的發展更有意義。
編輯/王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