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蘇區
近年來,蕉嶺老促會深入老區調查研究,傾聽老區群眾心聲,他們想老區人民所想,急老區人民所急。為改變老區落后的面貌,幫助老區群眾解決“五難”問題,蕉嶺老促會的老同志們不遺余力,出謀劃策,他們既是縣委、縣政府的參謀智囊、得力幫手,又是老區人民的“福星”。他們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肯定和老區群眾的好評。
蕉嶺縣“八山一水一分田”,屬典型的山區縣。因地理等自然條件的長期制約,過去幾年,蕉嶺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因此有不少老區鎮村的群眾仍然面臨著住房、行路、看病難等問題。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省、市老促會的大力支持下,蕉嶺縣老促會積極投身到解決老區群眾的“五難”問題中來,多方籌措,多方協調,讓絕大部分老區群眾擺脫貧困,實現了致富。
調整充實 加強自身建設
去年5月,縣老促會換屆,會長由縣人大原副主任黃清桐擔任,副會長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2人,共三人。“自1991年成立縣老促會以來,羅艾琴同志就一直擔任老促會理事長,他為我縣老區建設東奔西跑,可謂盡心盡力,為我縣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說起剛剛卸任的羅會長,徐和達副會長既敬重又留戀。“我們都很想跟著羅會長干,多為老區做實事。可是,他畢竟年紀大了,在他的一再要求之下,組織上才同意了他的申請。”徐和達的話,充滿不舍之情。目前,蕉嶺老促會調整后的班子成員新老結合,以老帶新,使新一屆老促會充滿活力。“這兩年來,老促會的辦公經費有了一定的提高,這充分體現了縣委、縣政府對老區工作的關心、重視和支持。”徐和達說,“為了進一步增強凝聚力,提高我們的戰斗力,進而更好地為老區人民服務,我們將繼續完善老促會的工作機制,提高工作效率,爭取為老區群眾做更多有益、有效的實事、好事。”
調查研究 做好參謀助手
有實踐才有發言權。蕉嶺老促會歷來銘記著這一點。近年來,縣老促會不斷深入老區調查研究,并發現了不少譬如行路難、看病難、讀書難等亟需解決的問題。在了解了具體情況后,老促會先后多次向縣扶貧局、縣交通局、縣衛生局、縣農業局、縣教育局等有關部門反映問題,并協同這些部門一起深入調查研究,尋找解決方案,擬寫調查報告,及時向縣委、縣政府反映情況,一次次使老區困難和問題得到解決。有一次,老促會在調查中發現,新鋪鎮金沙村老將坑、南礤鎮富足村尚有一段路仍是黃土路,且狹窄坎坷難走。尤其是一到雨天,道路泥濘,加之時有山體滑坡、塌方,從那過往,十分困難,直接影響了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老促會迅速作出反應,會同交通局、公路局,經過詳細調查研究,形成了調查報告,并呈送到了縣委、縣政府和市老促會,爭取列入2013年省、市老促會幫扶項目。而針對一些老區村至今尚未實現每個村均有醫療衛生站的情況,縣老促會也進行了走訪調查。老促會認為,確保每個行政村都有衛生醫療站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會大大減少老區群眾看病所帶來的成本,并避免許多病人得不到及時醫治而引發危險或加劇病情的可能。為此,縣老促會向縣委、縣政府反映了情況,并向有關部門提出了建議。“我們老促會會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會盡力協調,共同努力,爭取早日解決個別老區村群眾‘看病難’的問題。” 徐和達如是說。
據了解,蕉嶺老促會通過調查發現問題并爭取解決問題的例子,可謂不勝枚舉。如,蕉嶺縣在完成老區鎮南礤、藍坊衛生院改造后,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老區新鋪鎮。該鎮中心衛生院擔負著全鎮42581人和3000多外來人口的預防保障和醫療救治任務,其業務范圍甚至輻射到平遠、梅縣邊界老區鄉鎮。但該院地方狹窄,所處地勢比較低洼,每年汛期均受洪水淹浸,醫療設備落后,直接影響到老區人民看病就醫。得知這一情況后,縣老促會和各部門多次聯系,積極呼吁有關單位切實早日解決。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縣老促會的積極呼吁和聯動下,該鎮決定重新選址修建一所新的中心衛生院。該項目啟動后,老促會配合有關部門,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最終,該項目得到中央專項資金50萬元、省財政專項資金200萬元。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該鎮新建的衛生院于2010年5月19日落成剪彩并投入使用,有效地緩解了老區人民看病難問題。
全面扶持 不留死角
扶持邊遠分散革命老區村搬遷,是切實解決革命老區群眾“五難”問題的重大舉措。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縣老促會會同縣扶貧局,加強了對搬遷工作的協調指導,嚴格按照《蕉嶺縣扶持邊遠分散革命老區搬遷安置方案》,逐步穩妥地把搬遷工作推向深入。
解決“行路難”是關系到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民心工程”。蕉嶺縣在全面完成鎮通老區村公路的硬底化改造工程后,村道路建設已向自然村延伸。打通斷頭路,構建鄉村路網,徹底改變老區自然村落后狀況已然成為了政府部門及老促會接下來的目標。2012年,縣老促會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分步實施的方法,積極向上級和有關部門爭取資金,共籌資145.5萬元,先后完成了三圳鎮臺塘、三山村道路硬底化3.9公里;南礤鎮嶺背村下嶺至上嶺村道3.3公里,南礤鎮嶺背村道路的建設,極大地改變了該老區自然村的交通。特別是嶺背村上嶺至福建省象洞鄉光彩村道路建設,不但加強了自然村與外界的交通聯系,而且極大地活躍了邊界兩省老區人民的經貿往來,有效地提高了老區人民的生產收入和生活水平。
在烈士后裔助學方面,縣老促會同樣做了許多成效顯著的工作。為幫助生活困難的革命烈士后裔考上中專、大學后能順利入學并完成學業,老促會10多年來一直給困難革命烈士后裔發放助學金。2012年,除省老促會撥專項資金8000元外,縣老促會向縣財政爭取配套資金4000元,給6位考上大中專的革命烈士后裔每人發放2000元的助學金。在發放助學金時,老促會對他們進行了熱情的鼓勵和鞭策,使受助學子親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以及老促會的關心和愛護,激發他們樹立學習成才、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同時,完成了省、市老促會關于啟動向烈士后裔發放助學金以來的有關情況調查,并及時上報。
近幾年來,蕉嶺縣委、縣政府把養蜂釀蜜作為農民尤其是老區人民一項致富產業來抓。去年10月20日,縣老促會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工作部署,會同有關部門,專門聘請了養蜂專家、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梁勤前來講授飼養蜜蜂的技術知識,全縣有120多個蜂農參加了培訓,老區蜂農就有近100人。“我們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這種培訓,讓蜂農增長知識,只要他們有知識,有技術了,老區產業發展也就有希望了。”徐和達說。
據悉,在蕉嶺“申蘇”過程中,縣老促會同樣協助有關部門做了許多工作。“只要是有利于我們‘中央蘇區’蕉嶺縣的事,有利于我們廣大老區群眾的事,我們都樂意去做,盡力盡心去做。”說到接下來的工作,徐和達表示,縣老促會將充分扮演好縣委、縣政府參謀助手的這個角色,繼續做好調查研究,更加全面、深入地為老區反映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