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日里的中國客家博物館,車水馬龍、游人如織,許多游客慕名而來。在欣賞客家瑰寶的同時,第五展廳“客家騰飛”中新增設的“三區三城”規劃展,更帶給他們對未來客都的全新的感受。
為探索一條不同于珠三角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和粵東西北其他地級市一樣,梅州市開啟了新一輪新型城市化進程,擴容提質正從戰略變成現實:各縣(市、區)一系列重大平臺的建設,使城市發展空間大為拓展;而城市管理理念和手段的創新,則讓城市變得更加宜居,有助于提升百姓的幸福感。豐順新區便是實施‘一園兩特帶動一精’發展戰略、實現振興發展的主要載體和平臺之一。
“豐順新區,要打造的是梅州對外開放的‘南風窗’,廣東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區的‘橋頭堡’,幸福導向型產業的重要增長極。”豐順縣委書記陳志寧談到新區規劃時表示,豐順新區通過溫泉宜居城、生態工業區、生態旅游區“一城兩區”的建設,全面拉動全縣經濟社會的發展,是豐順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圍繞建設“梅州南大門、潮汕后花園、溫泉宜居城、生態工業區”的發展定位和“城是宜居區、鄉是生態園”的總體目標,按照“總體規劃、分期建設、同步招商、統籌推進”的要求,著力將豐順新區打造為50萬人口規模的梅州城市副中心。至10月31日,豐順已完成新區概念性規劃,完成征地3500多畝,正全力開展連片整合土地萬畝以上;同時深入實施“鄉賢回鄉投資興業”工程,著力引進一批成長力強、帶動能力強的大企業、大財團參與豐順新區開發,現已有碧桂園、南雅集團、大北農集團、匯威科技、鼎新科技、旺興達光電設備、藍科爾數碼電子等多家實力企業進駐開發。
以溫泉宜居城為引領,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
在豐順縣城湯坑鎮,有一個廣東省規模最大的天然溫泉公共浴池,為明末鄉賢集資筑建,幾經擴建,現占地1800平方米。歷史上不少騷人墨客前來游玩、就浴、賦詩,泰國鄉賢徐仲熙就題詩云:“湯坑此地命名奇,湯井馳名遠近知。地凍天寒湯水浴,泉水沐浴洗凝脂。沸騰熱水益身體,清澈溫泉松骨肌。”豐順也因此而得名“溫泉之城”。
素有“九湯十八礤”之稱的豐順,是全國地熱資源最為豐富的縣份之一,全國第一座地熱發電站——鄧屋地熱電站就建在豐順湯坑。其溫泉以儲量大、水溫高、水質好、流量大和自然出露點多等特點被贊譽為“全國第一”。
依托豐富的溫泉資源,豐順在湯坑、湯南兩鎮規劃了控制面積130平方公里、核心區15平方公里的溫泉宜居城。以高端定位,全力打造集國際性酒店會議、康體文化體驗、溫泉養生度假、高檔住宅等功能于一體的城市特色新區。據介紹,目前溫泉宜居城正按照今年年底前完成征地6000畝以上,到明年上半年連片整合萬畝土地的目標要求,嚴格按程序展開征地工作。
同時,以溫泉宜居城建設為契機,豐順縣啟動了“123”工程,抓好一個新區、一個縣城,3個特色鎮,5個美麗鄉村示范點的建設,努力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縣城將結合豐順新區規劃,以榕江北河為軸線,加快推進“一城兩區”建設,擴大城區面積,拉開城市框架,推動產城融合,提高人口集聚,打造帶動區域發展的增長極。
“八鄉山鎮要圍繞打造生態旅游專業鎮的定位,加快推進生態旅游風景區規劃建設。北斗鎮要發揮良好的人文生態優勢,加快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提高凈化、綠化、美化、亮化、藝術化水平,著力打造‘精致小鎮、美麗鄉村’。留隍鎮要圍繞打造客潮風情鎮的定位,加快‘賞韓江美景、走步行綠道、泡養生溫泉、吃特色食品’的旅游精品小鎮建設。”陳志寧表示,該縣將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企業主唱”的建設路徑,把特色鄉村建設與發展精致高效農業、特色文化旅游產業和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結合起來,努力打造一批“功能分區清晰、產業特色明顯、村容村貌整潔、服務設施完善、生態環保和諧、基層組織堅強、村民就業充分、農民持續增收”的美麗鄉村示范點:湯坑鎮要抓好梅溪村、石橋村美麗鄉村示范點建設。湯南鎮要結合種玊上圍申報中國古村落、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工作,抓好新樓村美麗鄉村示范點建設,努力使之成為生態公園、文化名村、特色村落。
實施工業立縣戰略,全力辦好生態工業區
“豐順如果不發展工業,就死路一條。”梅州市委書記朱澤君在豐順調研時曾這樣斷言。作為廣東省重點發展區的豐順,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經濟開發區,經過20年的開發建設,形成了初具規模的電子、電聲、汽車配件、醫藥為主導的產業園區。
豐順是國際知名的“電聲之鄉”,電聲產業具有一定的規模。截至去年年底,全縣擁有電聲企業630多家,從業人員近3.8萬人;年產值超千萬元以上的電聲企業有31家,億元以上產值企業有3家。電聲產品出口到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推動電聲產業轉型升級,豐順出臺了扶持政策,通過“暖企”行動支持縣內培英、泰昌、旺興達等龍頭企業加強技術改造、增資擴產提效,引領電聲行業抱團發展、做大做強,力爭通過5年努力,電聲行業實現產值超百億元,到2015年建成“中國電聲之都”。此外,豐順還積極支持珠豐、千江等礦業企業加快發展,壯大礦業經濟;加快發展一批環保型、節能型、效益型產業,推進民營經濟和專業鎮上規模、上水平。
但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目前,豐順現有經濟開發區已嚴重制約了城市擴容提質,因此,豐順在振興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在湯南、埔寨兩鎮規劃建設75平方公里、核心區10平方公里的生態工業區,依托揭陽潮汕國際機場的輻射,利用高鐵、城際輕軌等區域性交通設施建設帶來的機遇,重點發展電子信息、電子醫療設備、生物制藥、高端美容產品等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物流服務業,引領產業的升級轉型。
“省委、省政府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大力支持各市、各縣抓好重點園區建設,無疑為我們加快推進生態工業區建設提供了重大的政策利好。”陳志寧表示,豐順將按照“工貿新城、生態園區”的發展定位,堅持以城帶產、以產促城、產城聯動,認真抓好埔寨新興產業區的規劃建設;按照產業集聚發展、土地集約利用、生活設施集中配套的原則,大力抓好園區征地和基礎設施建設;同步啟動首期2000畝的基礎設施建設,2014年完成“七通一平”和路網建設,提升產業園區的承載力;2015年達到初具規模,發展產業集群,形成規模經濟,推動工業化快速發展。
今年以來,豐順突出產業招商、主題招商、以商引商,鼓勵外出鄉賢企業家回家鄉投資置業,引進了一批投資強度大、產業鏈條長、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小、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項目。計劃投資80億元、年產值可達500億元、年創稅2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2萬個的南雅集團循環經濟產業園已簽約落戶豐順。匯威科技、鼎新科技等一批工業項目已入園動工建設。
精致高效農業帶動山區農民耕山致富
發展精致高效農業帶動山區農民耕山致富,是豐順新區的另一重要發展方向。
位于豐順縣龍崗鎮的馬圖村,四面峰巒重疊。通往該村的是一條坡陡、彎多、路窄的盤山公路,登上山頂,放眼望去,高山環抱的馬圖村宛如坐落在生態公園之中,山上那一個個茶園、一壟壟整齊的茶樹成了馬圖一道獨特的風景。正是在馬山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帶動下,當地茶農走上了致富路。
豐順大力扶持馬山等龍頭企業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堅持茶文化與茶生產并重,堅持茶基地與茶養生并舉,堅持龍頭企業帶動與茶農參與相結合,堅持馬山生態茶業與馬圖美麗鄉村相結合,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農民耕山致富,著力打造農業生態園典范。八鄉山鎮則依托豐富的萬畝茶園、大峽谷等特色生態資源,挖掘開發生態休閑觀光農業,做到“林、果、茶、竹、藥、游”相結合,大做休閑觀光農業文章。
在扶強做大農業龍頭企業方面,豐順注重以發展工業的理念大辦農業,以點帶面抓龍頭、擴基地、深加工、精包裝、促營銷、創品牌,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按照“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加大現有農業龍頭企業扶持力度,重點扶持豐聯投資、鳳山、馬山、泰源等農業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注重農業產業結構單一化的轉變,引進一批經濟收益高、發展前景好、示范效應強的農業龍頭企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結合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加大政策、資金等扶持力度,積極培育壯大一批農業龍頭企業,不斷提升耕山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豐順已有農業龍頭企業21家、農業專業合作社111家,以優質茶、優質水果、仙草種植、無公害蔬菜、優質稻等特色優勢產業基地為載體,重點發展了一批茶葉、橄欖等耕山致富特色產業,著力打響食用菌等一批特色農業品牌。
發展生態旅游,走山區特色發展之路
十月的豐順,秋高氣爽、天氣晴好,返鄉及來豐順的游客絡繹不絕。據縣旅游部門負責人介紹,僅國慶長假,全縣共接待游客25.17萬人次,旅游收入9078.45萬元。
豐順山清水秀、生態優美,潮客文化底蘊深厚。目前,主要大型景觀有千江省級溫泉度假區、國家AAA級龍鯨河漂流旅游區、龍歸飛瀑、豐良金日溫泉度假村,擁有鄉村旅游黃花村、太平寺、萬佛園等景區景點以及畬家農莊、貴田飯莊等特色農家樂;現有四星級千江溫泉酒店,三星級風度溫泉大酒店、逢源溫泉酒店和金日溫泉度假村,星級酒店接待床位2500多張;首家按五星級標準建設的寶豐溫泉酒店也已建成試業;正在裝修的有廣東韓江鹿湖溫泉度假村,規劃建設的有豐順溫泉宜居城和八鄉山生態旅游區以及韓山生態旅游區、銅鼓峰旅游區等。
為了發展生態旅游業,豐順縣還在“擦亮溫泉文化品牌”上做足功夫,下足馬力,包括借助溫泉文化節、央視《五一七天樂——走進豐順》欄目和舉辦中國·豐順“喜德盛杯”全國自行車邀請賽、“我帶大家游豐順”等活動提升豐順知名度和影響力。
“豐順好山好水好生態,是粵東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陳志寧表示,豐順將堅持保護生態、經營生態、消費生態、享受生態,激活“生態資本”,變生態存量資源優勢為生態經濟發展優勢,變生態資源為生態產品,變經濟后發地區為生態先發地區。
打通交通“大動脈”,突破發展硬制約
縣域經濟要振興發展,交通基礎設施無疑是關鍵。但從記者采訪了解到的情況看,當前,豐順交通路網還不完善,密度偏小,等級偏低,與珠三角、海西等重要經濟區的快速通道尚未形成,時空距離較遠,接受輻射能力較弱。2012年,公路通車總里程2308.9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85.2公里。
如何打通交通“大動脈”,突破縣域經濟發展瓶頸?陳志寧表示,要搶抓由省承擔70%高速公路建設資本金的政策,積極配合做好大(埔)豐(順)(五)華高速公路、梅汕高鐵等重大交通項目的前期工作,力爭大豐華高速公路明年立項,2015年前動工建設;梅汕高鐵項目今年啟動,明年底前動工,2016年建成通車,盡快融入以珠三角為中心的全省“2小時生活圈”,大力提升豐順的區位優勢,形成吸引資源要素集聚的發展優勢。
同時,豐順縣積極爭取省、市的大力支持,力爭今年底啟動國道206線附城至青潭段改造工程,明年下半年動工建設長12公里、總投資2.5億元的汕梅高速附城出口至湯西南礤接八鄉山景區的快速干線。加快推進省道224、334線升格國道建設工程,抓好韓江西岸道路等線路的規劃建設,努力改善北部山區交通區位條件。確保金貴大道、濱湖大道、小溪公路等年底前建成;加快推進S224工業園穿城段、S224潘田至黃金三合段、S334留隍繞城段、S233留隍至茶背大坳段等重點項目。
“省委、省政府作出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非常符合豐順的實際。”陳志寧認為,省委、省政府作出實施振興東西北戰略,梅州市委、市政府加快梅州振興發展,以及豐順被國土資源部列入低丘緩坡未利用土地試點,這一切都將給豐順新區建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