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下旬,秋分后的南粵天氣依然炎熱。
汽車沿著廣惠高速—惠河高速公路向梅州奔馳,這是廣東省老促會會長陳開枝履新后開展調研的第一站。
梅州——充滿傳奇色彩的紅色土地。80多年前,粵東北是中央蘇區的一部分,勤勞勇敢的客家兒女,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年7月,該市8個縣(市、區)先后全部被中央黨史部門確認為原中央蘇區。這是一片充滿生機的革命老區,老區人民急切盼望加快原中央蘇區的振興發展。
上任伊始的省老促會會長陳開枝,把工作的重點放在了促進落實中央和省委對原中央蘇區縣的扶持政策上。
思考紅土地的新發展
這次調研,陳開枝馬不停蹄走訪了梅州的8個縣、市、區,還先后到了5個鎮、6個老區村,開了10次座談會,參觀了5個開發區、4個企業,察看了11處革命遺址、革命紀念建筑物,縱橫梅州行程1000多公里。
對近幾年梅州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當地扶貧部門和有關領導用許多數字證實:在省委、省政府扶貧開發“雙到”和振興粵東西北地區發展戰略的推動下,梅州的發展加快,近兩年全市GDP和財政收入增長速度都超過全省的平均水平。目前許多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正在鋪開,市、縣工業園區招商引資火紅,利用當地紅色和綠色資源開發的旅游項目正在熱火朝天地建設。
老區建設方面,各級扶持投入加大,經濟、社會建設發展也在加快。全市老區村委會實現“五通”,還有2300多個300人以上的老區自然村通了水泥路。老區群眾的“五難”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扶持了一批邊遠分散老區村莊搬遷,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些村莊群眾的“五難”和今后的發展問題。沿途看到梅州市、縣新城區不斷擴大,片片新樓房聳立,山腰茶田成片,山下金柚飄香,處處呈現生機盎然的景象。
由于地處邊遠山區等客觀條件的制約,這里的原中央蘇區還是廣東目前比較貧困的地方。戰爭年代中央蘇區所處的地理優勢,而今卻成為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劣勢。改革開放30年了,梅州欠發達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比起中央政策扶持的贛南、閩西原中央蘇區,粵東北原中央蘇區的差距較大。
與窘迫的生產生活境況形成對比的,是梅州老區人民奮發圖強的信念,積極樂觀的態度。
這次到梅州調研,陳開枝回憶多年前在省委機關工作時出差梅縣的情景。那時看到梅州各方面都很落后,到處都是荒山禿嶺,晴天“張牙舞爪”,雨天“頭破血流”(水土流失)。現在已舊貌變新顏。這表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省委、省政府作出十年綠化廣東大地的決策是英明的,這一決策所帶來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看到梅州的發展變化,陳開枝感到高興和鼓舞。他說,飲水不忘挖井人。反哺老區、關愛老區,是我們對革命先烈和老區人民的回報。
這位知名的“全國扶貧狀元”動情地說,做好老區工作“認識要高,感情要深”;“沒有感情,沒有愛心,做不好這項工作”。
一定要打好原中央蘇區這張牌
如何促進國務院有關政策的落實,推動原中央蘇區的發展,是這次調研的主題。
梅州被確認原中央蘇區,實現全市“一片紅”,成功走出了第一步,恢復了梅州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光輝的歷史地位。對此,陳開枝認為,光拿到這張牌還不是最終目的,最終是要用好這張牌,推動梅州的發展,讓蘇區人民從物質、精神、文化等方面得到更大的提高。“擦亮這張牌,打好這張牌,要把這張牌作為‘黑桃A’來打,不能把它作為‘方塊A’。”
他談到對廣西百色扶貧的親身實踐時說:“我初到百色時,就建議百色的領導一定要打好鄧小平同志在百色舉行起義這張牌。他們這么做了。經過多年努力,百色變成廣西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這就是充分發揮老區的政治資源優勢,將其轉變為經濟發展的現實優勢。”
陳開枝指出,打好蘇區這張牌,最重要的是要爭取到強有力的扶持政策。去年6月《國務院關于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1號)文件,已經確定原中央蘇區享受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優惠政策,大方向已定,現在首要的是要爭取落實這些優惠政策。他建議,梅州市成立一個專門的小組,圍繞爭取政策問題抓緊做工作。他表示,省老促會將全力配合做好爭取落實優惠政策的工作。
“打好這張牌,要解決好思想觀念問題,梅州全市都要樹立起打好原中央蘇區這張牌的觀念”。他建議,全市各級黨代會、人代會都應強調這個觀念。同時,宣傳工作一定要跟上去,發揮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的作用,對內對外都要宣傳梅州是原中央蘇區這張牌,使人們認識和重視這張牌,引來各方的支持和幫助。
要讓革命精神激勵后人
梅州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粵東革命斗爭的指揮中心。當年朱德、毛澤東領導的中央紅軍曾多次轉戰梅州,毛澤東曾深入平遠縣調查研究。劉少奇、周恩來、陳毅、葉劍英等老一輩革命家都在梅州大地活動過,留下了許多生動感人的事跡,也留下了重要的革命舊址、遺跡等紅色文化資源。
陳開枝深入察看了十多處革命遺址、革命烈士紀念建筑物、革命紀念館等。其中,有連接當年黨中央建立的由上海—香港—大埔—永定—瑞金中央蘇區秘密交通線的大埔縣青溪鎮多寶坑村紅色交通站舊址,當年這個交通站安全轉送了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楊尚昆等200多位中央機關領導人以及大批重要物資和文件到達中央蘇區腹地;有平遠縣的紅軍紀念園;有處在九龍嶂大山腹地的梅縣梅南鎮順里村被稱為“紅軍標語庫”的“來安樓”舊址,當年紅軍和朱德等領導人曾在該村駐扎過;有處在梅州城區,當年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的第一任參謀長朱云卿故居;還有豐順縣的堅真紀念館等等。
陳開枝說,這些革命文物看了使人感到震撼。當年梅州人民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了重大犧牲和貢獻,如果我們對蘇區、老區不懷感恩之情,就是忘本。他一再強調,革命舊址等文物,是十分珍貴的財富,一定要保護好、建設好、利用好,并進一步挖掘德育內涵,讓它發揚光大,激勵后人。
樂做老區人民的“打工仔”
在調研中,當聽到市、縣兩級老促會的老同志與黨史部門的同志一起到處奔波,搜集歷史資料,為成功“申蘇”做了大量工作,還搜集編輯出版了14部記錄梅州革命志士的“紅色”叢書,而他們工作條件艱苦,但從來不計較個人得失,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做出了好成績,陳開枝說:“你們的行動實在讓我們感動。”
陳開枝還與老促會的同志交心。他說,他在幫扶廣西百色的時候,看到老區人民的艱難,就對革命老區產生了深厚的感情。組織上讓他擔任省老促會會長,他有這個感情基礎,知道這份工作責無旁貸,所以樂意接受這份工作。他還說,在廣州擔任常務副市長時,他自稱是廣州人民的“打工仔”,到百色扶貧時,那里的群眾稱他為百色人民的“打工仔”。如今,他又樂意做老區人民的“打工仔”。
對于老促會的工作,陳開枝說,可以借用一副對聯來描述,就是“無權無錢無人找,無憂無慮無煩惱”。但我們不能那樣消極。前任省委書記汪洋同志贊揚老促會的工作代表了共產黨的良心。我們所做的是黨的良心的工作。我們要找準位置,有所作為。老促會雖然無權無錢,但有兩條腿和一張嘴,兩條腿可以往下面跑,到基層去了解情況,有一張嘴可以向上鼓與呼,我們就是要用好兩條腿和一張嘴。
談到老促會的工作方法,陳開枝特別強調要多到一線調查研究,去實地察看。他說,看與不看的感情大不一樣。看了,有親身感受,就會產生熱情;只聽不看,思想感情往往是冷冰冰的。所以一定要做好調查研究工作,要到實地去看,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準確反映情況,拿出符合實際的措施,才能當好黨委、政府的參謀和助手。
9月29日晚從梅州回廣州后,陳開枝國慶節假期沒有好好休息,一直在思考梅州行的問題。10月8日,假期過后上班的第一天,他召集調研組的同志開會研究,當即決定與梅州市委主要領導一起上北京,向國家發改委領導同志匯報,爭取國家發改委對廣東原中央蘇區縣扶持的重視。
從北京回來后,他又決定再次帶領調研組到韶關南雄市、河源龍川縣、潮州饒平縣等原中央蘇區縣和汕尾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及惠州等老區調研。真是不辭勞累,情系老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