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嘶村是龍門縣龍華鎮的一個普通小山村。三年前,馬嘶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龍門縣有31個省級貧困村,馬嘶村就是其中之一。全村415戶人家,低保戶就有31戶,幫扶戶32戶。
如今,行走在馬嘶村,你會看到一幢幢掩映在綠葉叢中、錯落有致的新樓房;縱橫交錯的水泥路,在田間伸展;路的兩旁是藤蔓般的、攀沿在支架上的綠色作物……200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只有2萬多元,而到2010年一下子增加到5.3萬元,2012年達到了15萬元。2013年底,馬嘶村所有貧困戶已實現了穩定脫貧,人均年收入超過8000元。
人們會問,是什么“寶物”讓馬嘶村實現脫貧致富?答案:淮山。
2009年,省委、省政府吹響了扶貧“雙到”的號角,扶貧工作組——惠州市外事僑務局來到了馬嘶村。組長就是該局副局長吳留珍。通過調查,工作組根據馬嘶村大部分土地屬于半沙質土地、氣候溫潤、水源豐富等特點,確定了以種植淮山為主攻項目,并在資金、技術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種植第一年,嘗到了甜頭,貧困戶的收入顯著增加。到了2011年,種植面積從2010年的不足80畝擴大到近300畝,并在此基礎上建成了150畝的連片淮山種植基地,每畝產量高達2000公斤,全村淮山年產量達近50萬公斤。
淮山豐收了。但是,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吳偉能和工作組的同志卻笑不起來。淮山集中上市,市場供大于求,價格不斷走低,銷售成了難題,大家都為淮山的銷路而發愁。
《惠州日報》先后刊登了《馬嘶村淮山難銷,網友愛心訂購》、《淮山喜獲豐收,農戶苦尋銷路》等報導,引起讀者的廣泛關注。
市外事僑務局的同志們更是心急如焚。他們全局動員,四處尋找銷路,并在網上發帖號召網友購買馬嘶村淮山,用了兩個月時間就銷售了10多萬斤。通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終于度過了銷售難關。這一年,基地實現了10萬元的集體收入,每戶貧困戶增收5000元,還拿到1200元的收入分紅。
“銷售難”這一關終于闖過來了。可是,掛鉤扶貧的同志和村“兩委”會班子成員認識到,這種銷售方式并非長遠之計;如何充分利用馬嘶村的土地資源,以產業扶貧為載體,按照“一鄉一品”的思路,走出一條以實業為基礎、帶動穩定致富的路子?經過充分醞釀,村支部做出了發展淮山經濟的決定。在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2011年3月,馬嘶村淮山專業合作社成立了,35戶農戶成為合作社的成員,吳偉能任合作社理事長。合作社決定,擴大淮山種植基地,由原來的150畝擴至300畝。目前,該村已經有包括合作社35戶成員在內的130戶農戶種植淮山。合作社承諾,以保護價向農戶收購淮山。這樣,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
接著,投資150萬元、年加工鮮淮山2000噸、以生產淮山干片和淮山淀粉為主要產品的淮山加工廠,于2012年6月建成投產。
據了解,淮山加工廠由淮山專業合作社管理,以每公斤4元的市場保護價收購合作社社員的淮山,同時也面向市場,以市場價格收購。
“有了加工廠,就可以把自己種的淮山賣到加工廠了,不用為賣不出去而擔心。”鐘桂芳是該村的貧困戶,家里從2010年開始種淮山,雖然種的不多,可也嘗到了甜頭。“雖然家里只種了一畝地,但一年也有5000元的收入,再加上家里的果樹收入,一年也有兩萬元。這樣下來,很快就可以脫貧了。”鐘桂芳滿有信心地說。
的確,不單鮮淮山不愁賣,就連加工廠生產出來的淮山片和淮山淀粉也不愁銷路了。淮山切片藥食兩用,既供貨給藥品公司又可供應市場,至于淮山淀粉因目前市面上較為稀少,所以生產出來后,很快就被客戶買走了,而且外事僑務局已為加工廠聯系了一個大客戶,保證了加工廠有穩定的訂單來源。
村支部書記吳偉能說,加工廠的建成,使馬嘶村淮山有了自己的品牌,形成淮山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實現穩定、長效收益,帶動脫貧致富,讓農民有了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的打算,從過去的被動種植,轉變為現在的主動種植。
龍門縣委書記許志暉在到馬嘶村調研時就對村“兩委”會的成員提出過要求:辦起了合作社和淮山加工廠,為農戶淮山的銷路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這僅僅是脫貧致富的第一步,要進一步提高加工廠的生產水平,做好深加工,研究淮山的新產品,不斷提高淮山的經濟效益。
許書記所說的,正是馬嘶村“兩委”會班子同志們的所想。他們正在計劃等到淮山加工廠運作成熟之后逐步延長淮山的產業鏈。
吳偉能告訴我們,最近鎮里決定要征用馬嘶村的部分土地建設一個以農貿市場為主的綜合商業文化廣場,村委會決定利用這一機會,整合各方面資源,啟動生態文明村建設,讓村民們的生活更美好、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