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男籃歐錦賽決賽終場前1分30秒時,立陶宛隊還試圖要追回比分,可當時的分差是16分。最后66比80,立陶宛成了法國隊登頂歐洲冠軍的墊腳石。不過,要將時光退回到二十一年前,立陶宛隊可是惟一能和世界最強球隊相抗衡的球隊。回想1992年,那一年是屬于亞特蘭大奧運會的,屬于美國夢之隊的,然而,同樣是屬于立陶宛男籃的,他們同樣作為一支以夢貫穿全身的球隊存在著。作為一名籃球迷對于1992年的記憶便是奧運會美國男籃以空前龐大的陣容用全勝的戰績所創造的歷史,然而,那屆奧運會,還有一支首次獨立參賽并且摘得銅牌的球隊,立陶宛。而這來之不易的首次獨立參賽,其中所蘊含的心酸與無奈,也只有那時的隊員才能體會得最為真切。
苦苦掙扎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因為蘇聯人進入到立陶宛,迫使很多當地人不得不搬到塞爾維亞去生活,這其中就包括了很多籃球運動員。最偉大的立陶宛籃球運動員薩博尼斯回憶說,他的爺爺就在塞爾維亞待了12年,母親也在那待了9年。盡管面臨著流離失所的窘境,但是立陶宛人仍舊能夠在籃球當中尋找自己生活下去的希望和快樂。沒有球場,他們就自己動手修建,無論是尋找籃球還是享受籃球,他們都在從中尋找著傷痛的療傷劑。一位親歷過那時流浪生活的老人回憶說:“在塞爾維亞,我們修建了一個正規的籃球場,籃球讓我們獲得了尊嚴,并且保持了做人的感覺,如果要問我這么長時間我是靠什么活下來的,我會告訴你,是籃球!”要知道,即便是在今天,塞爾維亞的很多城市都還沒有通路,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流浪生活中,那一代的立陶宛人依靠籃球讓自己的生活同樣豐富多彩,充滿了樂趣。也正是有了籃球,才沒有讓那些面臨著流浪的人們迷失自我。
但是,仍舊會有無奈的事情發生,比爾·沃爾頓談到當初的立陶宛籃球時說:“試想,在生命最輝煌鼎盛的時候他們不得不為別的國家賣命。從1940年到他們長大開始擁抱這個世界、了解這個世界前,俄國人就已經占領了這個國家,壓迫著、摧殘著這個國家,他們的祖國、曾經暢想的每一絲希望都在飽受摧殘。”這看似無奈,卻又不可不為,心中懷揣著對籃球的熱愛,然后必然會將這份熱愛轉化成為國出征時的驕傲,但他們卻不得不將這份驕傲隱藏起來,單純地靠著對籃球場上勝利的渴望來支撐自己在比賽中戰斗,因為他們不能為自己而戰。1988年漢城奧運會,蘇聯隊在半決賽中擊敗了由喬治城大學名帥湯普森執教的美國男籃最終贏得奧運會男子籃球金牌。可要知道,當時的那支蘇聯隊,主力隊員里有四位球員:薩博尼斯、馬修利奧尼斯、查莫修斯、科迪納迪都是來自立陶宛的,而且,在戰勝美國隊的那場比賽里,蘇聯隊一共得到了82分,其中有62分來自于立陶宛球員。如果沒有立陶宛球員的強大支撐,那支蘇聯隊恐怕小組出線都是個問題。這就是為什么那支隊伍在美國看來是政治失敗的產物,與籃球實力無關,也正是那支最終獲得金牌的隊伍,后來卻被大家所鄙視。或者我們該說,那是兩支球隊和在一起,一支壓迫著另一支讓其為自己賣命,另一支忍受著屈辱,試圖為自己正名,卻不得不接受同樣被鄙視的厄運。
揚眉吐氣

1990年的3月11日,立陶宛通過獨立宣言,宣布了脫離蘇聯,1991年9月6日,蘇聯正式承認立陶宛的獨立,從此,立陶宛重新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國家。與之相隨同樣可以自由地挑戰世界的還有立陶宛的籃球運動員們,能夠代表自己的國家,自己的血脈去世界賽場上比賽,這簡直是天大的幸福,他們可以重新拾起自己的那份為國出征的驕傲,其興奮程度絕對溢于言表。很多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都對這段記憶留有非常深的印象,其中應該說最有代表性的還是薩博尼斯。在1986年他就被波特蘭開拓者隊在首輪24順位挑中,然而,因為冷戰時期的一些政策,他不得不繼續留在蘇聯。然而,1992年的奧運會,讓薩博尼斯獲得了讓世界認識自己,并且可以讓自己自由闖蕩的機會。我們知道夢一隊組建的過程經歷很多風風雨雨,其中有太多的故事,但是之所以經歷這么多故事他們也要以血洗世界籃壇的態度出征,原因只有一個,復仇。或者更干脆一點的說,之所以1992年會派出夢一隊或許正是拜薩博尼斯所賜。1988的漢城,正是有薩博尼斯的存在,才讓有大衛·羅賓遜、丹尼·曼寧和米奇·里奇蒙領銜的美國隊在半決賽吃癟,不可戰勝之師不要說冠軍,連決賽都沒進去。1992年的奧運會,美國隊與立陶宛又是在半決賽相遇,然而,此時的立陶宛顯得毫無還手之力,沒錯,當曾經敗在自己手下的青年軍換成一批正處壯年且作戰經驗豐富的尖刀部隊時,措手不及在所難免。但是,對于立陶宛來說,這已經是好事了。
在蘇聯統治時期,立陶宛的籃球運動員和整個國家都窮困潦倒。球員們每月只能拿到相當于100美元的薪酬養家糊口。這毫不夸張,就是那時的現狀。立陶宛首位簽約NBA的球員——得分后衛薩魯納斯·馬修利奧尼斯在1990年與金州勇士隊簽訂合同時,他就面臨著這種兩難處境。在簽約的前一晚,他被告知在第二天里他可能會成為這個國家最富有的人,可以去自由地追逐他的獨立夢,也可能被發配到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幸運的是,最終他成功了。NBA名人堂球員克里斯·穆林說道,當馬修利奧尼斯第一次看到在美國的商店里水果不是被限量配給的時候,他開始流淚了。然而他并不總是這樣幸運。在馬修利奧尼斯被授予蘇聯國家運動員獎的那年,他被告知要照著一篇寫好的稿子向學生們作演講:“他們把我從訓練場中帶出來,告訴我必須得照著這個讀。他們給了我一篇稿子,我看了下,我不同意稿子中寫的東西,我說‘我不讀’,然后他們說‘奧運會就在今年,你妻子也將要從大學畢業——如果你不照著我們的要求做,你會有麻煩了。’”
除了貧窮,還有隨時都會發生的恐慌。1991年1月13日,蘇聯坦克占領了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電視塔,用真槍實彈射殺了數十名平民。當時留存的影像資料里,一個大約13、4歲的孩子用自己已經顫抖的聲音說,他跑到電視塔找他的父親,最后他找到了,可找到的是一具被坦克撞倒的尸體。那天的事件之后,其他國家一致譴責蘇聯的罪行,并且為立陶宛人提供幫助和援助,最后,在國際社會的干預之下,立陶宛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次獲得了獨立。而1992年的立陶宛男籃,都是在經歷了數十年暴力、貧窮、侮辱之后才得到這樣一個可以代表自己國家而不是以為統治者賣命的身份去國際舞臺上爭得榮譽的機會。事實上,在很多美國人當中,他們在1992年的奧運會上支持的并不是夢一隊,而是立陶宛。最開始,立陶宛隊甚至連一點經費都沒有,如果不是得到了“感恩而死”樂隊的資助,他們甚至沒有錢去買一些非官方的扎彩制服去慶祝自己剛剛獲得的獨立。這一切都是他們參加巴塞羅那奧運會的前提,能夠來到這里,就是天大的好事。
除了他們出征的背景,在四分之一決賽輸給美國隊還讓他們獲得了一個重要的機會,那就是在他們國際大賽上的首演中與莫斯科中央陸軍隊——那支意味著立陶宛在曲折過去里所有的痛苦經歷的球隊一決高下的機會。要知道,在之前的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因為蘇聯的抵制,他們甚至連為統治者賣命的機會都沒有。那時,全世界都在關注著這支此前從未獲得過自由的球隊,他們肩負著自己的驕傲,還有大眾對于驕傲的寄托,最終,他們以82比78擊敗了他們眼中真正的死敵。我們說那屆美國隊是夢之隊,那是因為他們夢幻一般的陣容,而那屆立陶宛隊,他們被稱為夢之隊的原因是,他們都是懷揣著真正夢想比賽的籃球運動員。
宿敵

對于美國隊來說,曾經可以強大到把美國隊逼入死角的立陶宛,是他們真正忌憚的對手,因為薩博尼斯,還因為他們的傳統,或者融入血液當中的基因,他們一向都是些上了奧運賽場就發瘋的家伙。美國與立陶宛的籃球淵源可以追溯到72年前。美國人弗蘭克·魯賓在柏林奧運會上摘得男籃金牌,但他隨后因被貼上“參加納粹奧運會”的標簽而失業。走投無路的魯賓只好遠赴立陶宛,并取了一個當地人的名字——普拉納斯·魯比納斯。這就是日后被譽為“立陶宛籃球之父”的人,他以主教練兼隊員的身份帶領立陶宛蟬聯了1939年歐錦賽的冠軍。69年前,美國人帶給立陶宛的是勝利,但是近年美國人在奧運賽場上卻讓立陶宛嘗盡了失敗的苦果。1992年、2000年以及2004年三屆奧運會上,立陶宛均在決定名次的關鍵戰役中被對手擊敗。可以說,立陶宛男籃源于美國,卻又止于美國。
美國男籃與立陶宛男籃在奧運會歷史上一共有過七次交鋒,美國男籃六勝一負占據優勢。兩隊曾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相遇過兩次,雙方先是在小組賽相遇,當時的美國男籃被稱為夢六隊,結果在比賽中夢六隊發揮欠佳以90比94惜敗立陶宛男籃,這也是夢六隊在小組賽吃到的第二場敗仗!很快兩支球隊又在銅牌爭奪戰中相遇,這次夢六隊以104比96成功復仇立陶宛男籃并奪取雅典奧運會銅牌。在雅典面對立陶宛男籃一勝一負,美國媒體抨擊了夢六隊在2004年奧運會上的表現。
2000年悉尼奧運會,當時的美國男籃被稱作夢四隊。與雅典奧運會一樣,悉尼奧運會美國男籃與立陶宛男籃也有過兩次交鋒。小組賽第三場比賽,夢四隊在上半場僅領先6分的情況下,最終以85-76擊敗立陶宛男籃。整場比賽,夢四隊一共只有三人得分上雙。而在之后的悉尼奧運會半決賽爭奪中,美國男籃僅以85比83險勝立陶宛男籃。當時的比賽夢四隊在上半場確立12分的領先優勢,沒想到立陶宛男籃下半場凈勝10分,險些上演逆轉好戲。比賽中,文斯·卡特有18分入賬。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主場作戰的夢三隊在家門口幾乎沒遇到任何挑戰,在小組賽中,夢三隊以104比82,22分的巨大優勢戰勝立陶宛男籃。不過,這并非美國男籃在奧運史上單場凈勝立陶宛男籃最大分差,最大分差還是夢一隊時期創造的。
除了在奧運會交鋒過6次之外,美國男籃與立陶宛男籃還在世錦賽上相遇過次。2010年土耳其世錦賽,當時被稱為夢九隊的美國男籃在半決賽以89比74擊敗立陶宛男籃。這是兩支球隊最近1次在洲際大賽上相遇;而1998年在希臘雅典舉行的世錦賽,當時立陶宛男籃曾在小組賽以84比82險勝夢九隊。這也是兩隊在國際大賽上,立陶宛隊第2次戰勝美國男籃。雖然現在立陶宛男籃的整體實力較之前有所下降,不過美國男籃依舊不敢小瞧這支歐洲勁旅。
最大苦手
從1992年到2008年,連續五屆奧運會中國男籃都在立陶宛隊身上撞了墻。1992年、1996年、2000年三屆中國男籃均是在小組賽不敵立陶宛,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屆奧運會,立陶宛“三連銅”。而2004和2008兩屆奧運會,中男籃終于進入前八強,但是卻都是在四分之一決賽上被立陶宛擊敗。長久以來,除了熱身賽,過去只要是正式大賽,中國男籃對立陶宛一直都是屢戰屢敗。說立陶宛男籃是中國男籃在世界籃壇的最大“苦主”一點也不過分。
而且,有時候即便中國男籃刻意要躲開這個“苦主”,可是命運卻總會讓中國男籃撞上。在2010年男籃世錦賽上,中國男籃在輸給波多黎各后,晉級16強只剩理論上的可能。本來,大家都以為這一次總算躲開立陶宛這個冤家了,然而俗語說得對,不是冤家不聚首——非洲兄弟科特迪瓦硬是發揮雷鋒精神,將波多黎各斬于馬下,淚眼漣漣目送中國男籃挺進十六強。八強的交椅已經一字排開,中國男籃前行的路上站著的正是冤家立陶宛男籃。
遙想2004年,姚明挾NBA三年級生的余威,力取29分11個籃板,但中國男籃仍然在雅典75比95輸給立陶宛20分。當然,那一次中國男籃實力不濟,輸得心服口服。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姚明領軍的中國男籃如日中天,小組賽要不是經驗稍差,已然將歐洲冠軍西班牙挑落馬下。在關鍵的出線之戰中,中國男籃眾志成城,力克諾維茨基領銜的德國隊,昂首挺進8強。此時,中國男籃正是士氣高漲,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時候,在實力上已經完全符合復仇立陶宛的條件。然而,面對巨無霸姚明,立陶宛放低身份,祭起“砍姚”大旗,他們在外線投進的13個三分球,至今仍令球迷們記憶猶新,中國男籃再次壯志未酬。從雙方的交戰史上看,幾次大賽上的交手,中國男籃全敗,最多一次輸給對手61分,最少一次也有20分的差距,足見雙方實力相差懸殊,或者說,立陶宛真是中國男籃的貼身克星。
這座美國隊問鼎世界之巔必須要翻過的大山,這支到處給中國隊下腳絆的球隊,伴隨著國家的復蘇而嶄露頭角,讓全世界都不敢小覷。最近幾年,隨著隊員的新老更替,立陶宛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前,但是,在隊中流傳的傳統卻依舊沒有任何改變,或者說這份傳統已經像基因一樣深深融化在立陶宛籃球人的血液之中。歐錦賽上的失利,并不代表這支傳統強隊已經開始沒落,他們懂得自由的珍貴,懂得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自由。當然,在看過立陶宛隊當初的不易之后,我們也會禁不住反思,如果換做是中國男籃當初經歷了這些,我們的隊伍是否還會像今天這樣呢?我們的籃球問題在哪?是身體素質,技戰術水平的問題嗎?或許,是因為不懂得沖破牢籠重獲新生的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