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在線熱裂解-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Py-GC/MS)模擬卷煙燃吸,將香蘭素-α-D-葡糖苷樣品分別在不同溫度(300、600、900 ℃)下熱裂解,將熱解產物直接引入氣相色譜-質譜儀分析。結果表明,裂解溫度對香蘭素-α-D-葡糖苷產生的裂解產物種類和含量影響較大,300、600、900 ℃下的熱裂解產物中分別鑒定出3、53、68種裂解產物,主要裂解產物為香蘭素,同時裂解也產生了醛類、酮類、呋喃類、有機酸和酚類等致香成分,這些產物改善和提高了卷煙品質。
關鍵詞:香蘭素-α-D-葡糖苷;卷煙;熱裂解;Py-GC/MS
中圖分類號:TS4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4-6156-03
糖苷類化合物是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形成的次級代謝產物,煙草中某些揮發性香味成分就是以糖苷的形式存在于煙葉中[1]。香蘭素-α-D-葡糖苷作為香料前體物質分子量較大,沸點較高,香氣較淡,但經過高溫加熱或燃燒裂解能釋放出具有甜奶香及烘烤香味道,可以供煙用香精使用[2]。
熱裂解分析技術始于20世紀70年代,隨著儀器不斷更新,逐步實現了熱裂解氣相色譜質譜(Py-GC/MS)聯用技術,作為一種預測燃燒產物技術,目前已在煙草研究中得到應用[3,4]。在卷煙燃吸(抽吸)過程中,卷煙中的添加劑(如香精香料)和煙絲化學成分會發生熱解,產生多種復雜物質。分析卷煙添加劑在煙氣中的裂解行為及裂解產物,可模擬卷煙添加劑在卷煙燃燒過程中的化學變化,對卷煙加香及感官評吸具有指導意義[6-9]。卷煙抽吸品質是通過煙支燃燒產生的卷煙煙氣來體現,目前對于香蘭素-α-D-葡糖苷的熱裂解產物研究較少。本研究采用熱裂解-氣相色譜/質譜法分析香蘭素-α-D-葡糖苷在不同溫度下的熱裂解產物,旨在分析卷煙燃燒過程中香蘭素-α-D-葡糖苷對卷煙抽吸品質的影響提供參考,為卷煙加香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2 結果與分析
2.1 香蘭素-α-D-葡糖苷裂解產物成分分析
香蘭素-α-D-葡糖苷在300、600、900 ℃下裂解產物用面積歸一法分析,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香蘭素-α-D-葡糖苷的熱裂解產物主要是醛類、酮類、呋喃類、有機酸和酚類等。熱裂解溫度對香蘭素-α-D-葡糖苷產生的裂解產物種類和相對含量構成影響較大,香蘭素-α-D-葡糖苷在300 ℃熱裂解產物只檢測到3種裂解成分,主要產物為香蘭素。在600 ℃進行裂解,香蘭素-α-D-葡糖苷及其熱裂解產物受熱發生聚合、縮合和裂解等復雜反應,產生了大量的香味成分,產物變得復雜,共檢測到53種裂解產物,占總峰面積的96.58%;在900 ℃裂解溫度下,裂解產物的種類進一步增加,一些大分子化合物高溫下裂解,同時,碳氫化合物形成了較穩定的苯系化合物。共檢測到68種揮發性成分,占總峰面積的95.53%。
將不同裂解溫度下香蘭素-α-D-葡糖苷裂解產物分類,結果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在300 ℃裂解產生的酯類物質百分含量最高,含量為0.41%,而其他的香味物質幾乎沒有;在600 ℃裂解產生的呋喃類物質百分含量最高,達到1.88%;其他裂解化合物均隨裂解溫度升高而提高。
香蘭素-α-D-葡糖苷裂解的主要產物是香蘭素和β-D-阿洛糖,在300℃裂解產生香蘭素的比例為72.83%,β-D-阿洛糖為5.81%,在600 ℃裂解產生香蘭素的比例為69.15%,β-D-阿洛糖為16.16%,在900 ℃裂解產生香蘭素的比例為61.73%,β-D-阿洛糖為11.13%,主要裂解的產物香蘭素和β-D-阿洛糖的裂解比例明顯下降,而其他裂解產物種類和含量都有所增加。
2.2 裂解產生的致香成分分析
香蘭素-α-D-葡糖苷的熱裂解產生了大量香蘭素,具有香莢蘭豆香氣及濃郁的奶香;裂解產生呋喃類化合物,可以提供甜烤香、焦糖香氣,如糠醛具有甜香、烤香、堅果、焦糖香氣,5-甲基糠醛具有甜、焦糖香風味,5-羥甲基糠醛具有甜、烘烤香風味;裂解產生的有機酸,如糠酸、2,2-二甲基-3-羥基丙酸等能中和煙氣中的堿性物質,降低刺激,適口性好;熱裂解產生的多種酮類物質,如3-甲基-2-環戊烯-1-酮具有甜的焦糖香味,甲基環戊烯醇酮有堅果甜香氣;裂解產生的丁香酚具有強烈的丁香香氣和溫和的辛香香氣、愈創木酚有特殊芳香氣味,提高了香蘭素-α-D-葡糖苷裂解產物的香韻豐富性。
3 結論
采用Py-GC/MS對香蘭素-α-D-葡糖苷進行熱裂解分析,300、600、900 ℃裂解產物分別達到3、53、68種,其主要產物為香蘭素,同時也產生了醛類、酮類、呋喃類、有機酸和酚類等致香成分,這些產物可賦予煙草甜味奶香風味,改善和提高卷煙的品質。研究結果可為該化合物在卷煙燃燒過程的轉化行為提供例證,為卷煙加香技術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黃致喜,金其璋,羅壽根,等.香味化學與工藝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1.
[2] 解萬翠. 糖苷香料前體的合成及其應用研究[D].江蘇無錫:江南大學,2007.
[3] SCHMELTZ I, SCHOLOTZHAUER W. Benzo[a]pyrene, phenols and other products from the pyrolysis of the cigarette additive,menthol[J]. Nature,1968,219(5152):370-371.
[4] JENKINS R, NEWMAN R, CHAVIS M. Cigarette smoke formation mechanism[J]. Beitr Tabakforsch Int,1970(5):299-301.
[5] RICHARD R, LOUISE J. The pyrolysis of tobacco ingredients[J]. Pyrolysis,2004,71:223-311.
[6] 閆克玉.卷煙煙氣化學[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
[7] RICHARD R B, STEVEN C, CHUAN L,et al. Pyrolysis of saccharide tobacco ingredients: a TGA-FTIR investigation[J]. J Anal Appl Pyrol,2005,74(1-2):171-180.
[8] SENNECA O, CIARAVOL S, NUNZTATA A. Composition of the gaseous products of pyrolysis of tobacco under inert and oxidative conditions[J]. J Anal Appl Pyrol,2007,79:234-243.
[9] SHARMA R K, WOOTEN J B, BALIGA V L,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char from the pyrolysis of tobacco[J]. J Agric Food Chem,2002,50(4):77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