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中國20歲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達9.7%,與之伴隨的是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帶來的心血管風險逐步上升。(導語)
近年來,中國20歲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達9.7%,與之伴隨的是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帶來的心血管風險逐步上升。比如,糖尿病患者腦血管病患病率為非糖尿病者的2~4倍,糖尿病足伴壞疽患病率為15倍,心肌梗死患病率高10倍。而且與非糖尿病患者群相比,糖尿病患者群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發病率高、發病年齡小、病情進展快,且多器官同時受累,危害更大。因此,糖尿病的體檢項目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
如何閱讀糖尿病體檢報告?
糖尿病是如不能早期診斷和防治,常發生致殘、致命的大血管及微血管并發癥。早檢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糖尿病防治的四早原則。但是,很多人對體檢報告上的各項指標,感到頭暈,看不懂其中的數據。有些人會緊張過度,有些人會忽略提示,所以,了解指標的含義是有必要的。糖尿病有哪些重點體檢項目,每種體檢項目到底意義何在?
空腹血糖檢查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為3.89~6.1mmol/L;如大于6.1mmol/L而小于7.0mmol/L為空腹血糖受損;如兩次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考慮糖尿病;建議復查空腹血糖,糖耐量試驗。
餐后2小時血糖
餐后2小時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考慮為糖尿病。餐后2小時血糖測定也是診斷和監測糖尿病的另一種重要方法。臨床上有不少病人,空腹血糖不高,但餐后2小時血糖明顯增高,也可診斷為糖尿病。常規體檢單純檢測空腹血糖幾乎要漏診50%的糖尿病患者。
糖化血紅蛋白
無論空腹還是餐后血糖,反映的均是某一時刻的血糖值,其結果會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響,血糖波動大的病人尤其如此。而糖化血紅蛋白主要作為對過去2-3月內平均血糖控制水平的一種。監測手段是目前國際公認的血糖控制水平是否達標的金標準,正常值為4.0-6.5%
葡萄糖耐量試驗、胰島素、C肽釋放試驗
此項檢查是糖尿病體檢中最重要的一項。糖耐量試驗是國際公認的糖尿病的診斷試驗,是測定靜脈空腹血糖及葡萄糖負荷后血糖, 空腹血糖≥ 7 .0m m ol/L ,餐后2小時血糖≥ 11.1mmol/L ,可以診斷為糖尿病。在做糖耐量試驗同時,可以采血測定胰島素、C肽,了解胰腺B 細胞在葡萄糖負荷下的最大分泌能力,可以協助判斷胰腺B 細胞的儲備功能,尤其對治療方法的選擇有指導意義。
尿常規檢查
分尿糖檢查和尿酮體檢查。尿糖檢查直到自我血糖監測出現之前,是每日評估糖尿病控制情況的主要方法。尿酮體檢查:當身體缺乏胰島素時,不能利用葡萄糖做為身體能量的來源,只好分解脂肪做為燃料。在分解的過程中,會釋放酸性物質,叫做酮體,當產生的酮體超過一定水平時,由尿中排出即為尿酮,所以出現尿酮即表示胰島素缺乏,糖尿病控制不理想。
糖尿病并發癥檢查
隨著糖尿病病程延長,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會逐漸出現各種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主要指糖尿病大血管病、微血管病及神經病變,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是造成本病高病死率、高致殘率及高經濟負擔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防治的關鍵所在。因此糖尿病并發癥檢查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減輕社會、家庭的經濟負擔。以下從七個小點來檢查。
1. 眼底檢查 :糖尿病眼部的并發癥,主要與病程和血糖的控制情況等有關。常見的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白內障、玻璃體出血等,它能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失明。
2.腎病:約30%-40%的1型和20%左右的2型糖尿病發生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糖尿病腎病的金標準是進行尿微量白蛋白的測定,>20ug /min 或30m g /24h 可診斷。
3.心臟病:糖尿病心臟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變、糖尿病心臟自主神經病變,需要做心電圖、心臟超聲、心臟自主神經電生理檢測。另外,糖尿病容易合并血壓、血脂異常,加重心血管損害,因此也要進行血壓、血脂的監測。
4.神經病變:60%- 70%的糖尿病患者有程度不同的神經損害表現,包括周圍神經病變、自主神經(植物神經)病變、顱神經病變,表現為肢端感覺減退、喪失,或麻木、刺痛、腹脹、腹瀉、便秘,尿潴留、尿失禁,陽痿、性功能下降,聽力下降、吞咽困難等。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客觀金標準診斷方法是神經電生理檢查,即神經傳導速度測定及肌電圖。
5.周圍血管病:全身大血管均可受累,下肢最為常見,可導致動脈狹窄、甚至閉塞,表現為足部皮膚發涼、足部疼痛、間歇性跛行,且皮膚易受感染,潰瘍經久不愈,嚴重者引起壞疽導致截肢(趾)。彩色超聲多普勒探查有助于早期發現外周血管病變而進行早期防治。
6.微循環異常:糖尿病微血管病主要累及眼底、腎臟,也可以通過對甲襞進行微循環檢查,間接推斷全身微循環狀況
7.牙病:以牙周病最為常見,糖尿病患者牙周病患病率可達30%左右。慢性牙齦炎反復發作,齒槽骨萎縮,久而久之,造成牙齒松動脫枯。因此糖尿病患者體檢時還應該進行口腔科體檢。
糖尿病的中醫防治方法
本期還特地請到了四川省衛生廳學術帶頭人,四川省名中醫,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四十多年,有著豐富中醫治療經驗,北京同仁堂名中醫,嚴石林教授談一談,從中醫的角度來講講,糖尿病應如何防治,以及針對糖尿病秋季養生的方法。
糖尿病與中醫的消渴病大體相似。大多表現有多渴、多食易饑、多尿,消瘦,有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表現。糖尿病最為常見的是燥熱傷津,陰虛火旺等證候。在邪熱亢盛,正氣虧損的階段,因此臨床上病人常常感覺到即使注射了大量的胰島素也療效欠佳。實踐證明,西藥降糖的效果直捷、快速、顯著,中藥相對較緩,但長于調整臟腑組織功能,減少、緩解對機體損害和并發癥。二者相互為用,有助于糖尿病療效的提高。
在合理用藥這塊,建議一定遵照醫生醫囑,選擇用藥一般根據病人病情,糖化血紅蛋白、胰島功能、肝腎功能、是否肥胖等多種因素決定。治療方案是需要根據病情調整。中醫建議可以配合服六味地黃、知柏地黃或麥味地黃湯等養陰清熱,生津止渴的中藥,可望逐漸減少降糖藥物的用量,并使各種臨床癥狀獲得改善。
預防方面,秋季氣候干燥,容易引起血糖增高。很多糖尿病人認為,糖尿病就是什么都不能吃。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糖尿病并不能只依靠控制飲食來治療,合理膳食才能保證糖尿病患者的營養需求。
在控制總熱能的前提下,碳水化合物的熱能比可保持在65%左右,即熱能比可不過多限制。重要的是要嚴格限制單糖類的攝入,如蔗糖、麥芽糖、葡萄糖、果糖等以及含這些糖類較多的食品,而對米、面等主食及含淀粉類多糖較多的食品則不必過分限制,這樣做可改善糖耐量,降低血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提高周圍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并能防止體內脂肪過度動員,導致酮癥酸中毒。另外,保證從膳食中提供豐富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等B族維生素,以促進碳水化合物代謝。還要注意提供含鈣、磷、鋅、鉻、銅、碘等豐富的食物。
秋燥易傷肺津,造成口干口渴等傷津表現。因此,飲食方面宜養肺生津,滋陰防燥,清淡新鮮。水果可選銀耳、梨、芝麻、蓮藕、蘋果、石榴、葡萄等。蔬菜宜多吃低淀粉食品如菠菜、西蘭花、胡蘿卜、黃瓜、冬瓜、花菜、白菜等。少吃蔥、姜、蒜、韭、椒等辛辣刺激和油炸火烤的食品。主食盡量選擇全谷物食品,如可用糙米飯代替白米飯。適當運動,鍛煉時能夠微微出汗,以有氧運動為宜。應順秋時之氣晚臥晚起,收斂神氣而勿外露,心平氣和,恬淡虛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