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發展的引擎。在大量的社會財富的創造中我們最不能忽略的是我們的勞動者,特別是在工業初期給與支持,在改革開放中積極參與的農民工。由于各種原因,農民工處在相對弱勢的地位,如何通過法律來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難題。該文就我國農民工法律權益現狀、保護問題及產生的原因進行了闡述和分析,同時對如何解決農民工權益和弱勢地位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勞動報酬;社會保障;法律保護;新生代農民工
中圖分類號 F323.8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0-11-02
農民工是我國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2年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6 261萬人,比上年增長3.9%。其中,外出農民工16 336萬人,增長3.0%;本地農民工9 925萬人,增長5.4%。
1 我國農民工法律權益現狀
由于我國法治建設起步較晚,國情復雜,勞動者的保障雖然大有改善但法律保護還不夠健全,執行情況也不容樂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農民工的報酬占GDP比重偏低 研究表明,勞動收入占比下降一個最大的原因,是我們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農業占GDP的比重下降,工業和第三產業比重上升。我國自實行按勞分配以來,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即國民收入從來都是分割為國家、企業和職工所得,勞動者從來也沒有憑著價值創造者的資格把全部國民收入變成他們個人的所得;而且《勞動法》規定的按勞分配也只提到“工資分配”,而不是全部國民收入的分配。否定意見憑著上述之理論和實踐根據長期在我國經濟學界占據主導地位。近年來,我國政府、企業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不斷上升,居民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社會收入分配差距也有擴大的趨勢[1]。近十年來,城市化和工業化快速推進,我國社會財富“蛋糕”明顯做大,但如何“切蛋糕”的問題隨之凸顯。輸入差距不斷擴大的原因,包括勞動收入比重下降,城鄉收入差距拉大等,社會各階層收入懸殊的警示逐漸凸顯[2]。
通過收入法、資金流量表核算2種方法,都可以得出這一結論。依據收入法計算:1993—2007年,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1.68%增至14.81%,增幅為3.13個百分點,企業的資本收益由38.83%增至45.45%,增加6.62個百分點;而居民的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由49.49%降低至39.74%,降幅9.75個百分點[3]。
通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在社會財富的分配中,政府和企業的比重在不斷的上升,而勞動者的財富分配比重卻在下降。
1.2 農民工的工作環境不容樂觀 勞動者的環境分為2種:一種是勞動者工作生活的大環境;一種是勞動者進行勞動生產的環境。在大環境下,由于人員素質,創業環境等因素對勞動者的創業影響很大,因此大多數的勞動者創業激情不高。不同類別勞動者之間待遇等差異日趨嚴重,基層與管理者權益差異過大。農民工主要分布于建筑業、采礦業、第三產業和其他產業鏈低端或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而農民工生產環境更令人擔憂是由于受利益的驅使和法律以及道德的缺失,一些企業置勞動者的健康與生命而不顧,讓勞動者在惡劣的環境下工作。中央也一再強調不能要帶血的GDP,但我國的任免考核制度依然與GDP相掛鉤,因此這種現象屢禁不止。
1.3 勞動者的各種社會保障不健全 由于歷史的、社會的、經濟的及職工個人的原因,我國城鎮生活困難職工在一段時間里有增無減。而且還必須看到相當一部分勞動者在市場經濟就業中長期處于弱勢地位,他們的就業、家庭生活、子女就學、疾病醫療等全面發生危機,僅僅靠單位福利和年節籌集慰問費用并不能保證他們的正常生存發展。由于地域戶籍限制、編制不同,我國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差距很大,完善我國勞動者的社會保障依然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
1.4 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突出 流動人口的平均年齡只有28歲,“80后”新生代農民工已占勞動年齡流動人口的近50%。維護農民工權益問題,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是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工對維護自己的權益有新的訴求。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程度較高、是有思想、有活力的年輕人。如果不能讓他們更好的適應社會,就不利于經濟的發展,更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
2 農民工法律權益保護問題產生的原因
2.1 歷史原因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而農民又占有較大的比重。一方面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業機械的廣泛應用,農村產生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另一方面,隨著我國成為世界工業制造的中心而需要大批的勞動力,于是就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農民工。傳統戶籍固定制度使農民工很難取得城鎮居民戶口。因此,農民工無法享有城市居民的優惠政策。農民工無法改變他們的城市流動人口的地位;相反,城市勞動力很大一部分人和城市政府反對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入而對他們采取歧視性政策。
2.2 法律原因 首先,由于我國法律制度還處于一個不斷完善的階段,關于農民工保護的法律制度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在現有的法律執行過程中,農民工無論是法律知識還是舉證方面都處于弱勢地位。其次,我國農民工群體的普遍特征是文化程度不高。這種情況導致農民工在對法治的理解、對法律的信仰、對法律知識的掌握上參差不齊,這同樣也體現在農民工對權利義務上的認知以及處理的行為方式上有所差異。
2.3 社會保障制度原因 長期以來,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只覆蓋城鎮職工,近年來才開始向農民工延伸。當前,我國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障主要有以下3種形式:一是參保農民工絕大多數參加現行的城鎮職工社會保障。二是實行農民工專項保障制度。三是部分鄉鎮企業的農民工參加農村社會保障。但是目前我國部分省市調查報告中顯示,農民工參保水平不容樂觀。關于農民工社會保險的專門規則只有地方性和政策性規定,在全國性的立法中缺乏相應的明確規定。
3 如何依法解決農民工權益的弱勢地位
一些企業為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犧牲勞動者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拖欠職工工資和醫療費、忽視勞動安全保障等等。因此,我們需要通過法律途徑保護勞動者的各項權益。
3.1 要加強立法,強化執法 首先通過立法來彌補當前法律的空白區域,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法律上的漏洞來侵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通過立法來提高勞動者薪酬比例,加大對社會保障、醫療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同時,政府要通過一些優惠政策彌補企業的損失。這樣不僅提高了勞動者薪酬水平,更進一步優化了稅收體制。
其次,要加大執法力度。一方面,勞動行政部門對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單位,應查實一家,依法處理一家,不能讓侵權者占到便宜。加大對侵犯職工權益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情節嚴重的,要追究有關責任人刑事責任。另一方面,勞動者也要學法、懂法,用法不斷提高維護自身權益自覺性。
3.2 工會要積極維權 工會負有組織和教育職工依法行使民主權利,發揮主人翁作用,維護全國人民總體利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發動和組織職工完成生產任務和工作任務,組織職工參加企業事業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提高職工思想政治素質和文化技術素質等等職責。同時,要積極參與勞動爭議調解,對遭侵權的勞動者提供法律援助。充分開拓、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明確工會的權利,在企業內部形成勞資制衡協調機制。
3.3 加強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 靈活就業勞動者大多是弱勢群體,政府勞動部門、各級工會組織應設立法律服務中心,免費為勞動者提供法律咨詢服務和法律援助服務,促進勞資關系穩定和諧發展。因此,各個地方要通過具體的措施,保證農民工法律維權渠道的暢通,這樣才能讓農民工的權益不會收到傷害。也更有利于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穩定。
3.4 對新生代農民工要有法律保護和人文關懷 每個城市都不要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將農村流動人群排斥在外,不能再繼續把他們僅僅當做“過客”。因此,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年輕農民工,讓他們逐步融入城市生活。讓他們分享城市改革、發展和繁榮之成果。這個城市才能真正實現和睦相處、社會和諧的理想,才能保持可持續性發展。
4 小結
總之,我們要通過法律等各種手段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這樣才能使經濟發展充滿活力,國家才能繁榮昌盛,社會才能更加的和諧。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