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分析海安小麥生產現狀、產業發展優勢,小麥生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全縣小麥產業發展對策。主要包括:改進小麥生產農機裝備水平,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實施區域化種植規?;l展;加強政策扶持,促進土地流轉承包等。
關鍵詞:淮安縣;小麥;產業發展;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0-41-04
小麥是海安縣夏糧主體作物,常年種植3.33萬hm2以上,年產小麥20萬t以上,是全縣種植面積最大的越冬糧食作物,對奪取全年糧食豐產豐收意義重大。自2003年以來,海安縣通過實施部省級農業科技項目,集成創新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全縣采取“技物結合、縣鄉聯合、以鄉帶村、連鎖服務”方式,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主體品種種植比例都在90%以上,小麥精確定量栽培、矮苗壯拌種技術、病蟲草綜防技術及配方施肥技術等。同時抗災預案準確,措施及時,技術到位率高,為全縣小麥穩定增產提供了技術支撐,實現了小麥單產持續9a增產,2008-2012年全縣小麥統計單產連續5a全省第一,麥作生產技術水平多年來處于全省領先地位。
1 小麥生產現狀
1.1 面積保持穩定,主體品種突出,產量持續攀升 我縣小麥種植面積多年來一直保持在3.33萬hm2以上,占夏糧面積的95%以上,其中90%以上為稻茬小麥。1998年開始引進被農業部認定的優質餅干專用小麥品種寧麥9號,2003年以來通過實施國家優質專用小麥良種推廣補貼項目,逐步形成全縣以弱筋小麥為主的種植格局,品種以揚麥13、揚麥15、寧麥13為主,其中揚麥13一直是全縣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2007年夏熟全縣弱筋小麥種植面積達到3.51萬hm2,為全國弱筋小麥種植面積最大的一個縣。近年來我縣河北地區局部田塊揚麥系統小麥梭條花葉病常年發病較重,且易感赤霉病、白粉病等病害。因此,2010年秋播開始,高抗梭條花葉病、中抗赤霉病的中筋品種揚輻麥4號引入我縣種植,特別是2012年由于赤霉病大發生,抗性相對較好,增產潛力較大的超高產中筋品種揚輻麥4號得到全縣上下推崇,當年秋播種植面積超過1.33萬hm2,已上升為全縣占比最大的品種。同時優質弱筋小麥品種揚麥13、寧麥13種植面積仍超過1.67萬hm2,占小麥面積的46%。多年來全縣主體品種占小麥面積的90%,小麥良種覆蓋率90%以上,良種良法的普及應用使小麥良種的增產潛力得以充分發揮,產量持續攀升。2004年全縣小麥單產首次打破了1992年連續12a以來300kg左右的徘徊局面,當年全縣3.48萬hm2夏糧,341kg,比上年增加40kg,增13.3%;其中,小麥3.29萬hm2,單產338kg,比上年增加45kg,增15.4%;從全省中低產水平邁入中高產行列;2005年全縣小麥統計單產達到371kg,首次突破350kg;2008年全縣小麥統計單產首次突破400kg,名列全省第一,當年全縣3.65萬hm2小麥,432kg/667m2,比上年增加37kg,增9.4%;2011年全縣小麥統計單產達到459.3kg,首次突破450kg;2012年全縣3.63萬hm2小麥,統計單產429kg,在全省75個小麥縣(市、區)中名列第一,小麥單產連續5a保持全省第一。全縣小麥實現連續9a增產,連續10a豐收。(表1)
1.2 小麥科技水平全省領先 近年來,我縣小麥生產先后承擔農業部弱筋小麥示范、國家優質專用小麥良種推廣補貼、農業部小麥科技入戶、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部跨越計劃、江蘇省科技支撐計劃、省農業三項工程、部農業結構調整重大技術研究、部行業專項、省科技創新、部省高產增效創建“萬畝示范片”建設等項目,對優質專用小麥特別是弱筋小麥品質形成機理、調控措施、調優配套技術進行深入研究和組裝集成,初步形成了優質專用小麥特別是弱筋小麥量質協調栽培技術體系,相關成果先后獲部省市各類成果獎10多項,其中作為成果主要完成單位,“專用小麥品質改良機理及其調控技術轉化應用”獲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2003)、“優質弱筋小麥生產技術體系的研究與開發應用”獲農業部豐收計劃一等獎(2004)、“優質弱筋小麥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的推廣應用”獲省政府農技推廣二等獎(2006)、“小麥籽粒品質形成機理及調優栽培技術的研究”獲省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優質弱筋小麥揚麥13的推廣應用與產業化開發”獲省政府農技推廣三等獎(2008)、“弱筋小麥揚麥13推廣與產業化開發”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2010)。
1.3 高產增效創建取得明顯成效,高產超高產典型不斷取得突破 從2007年秋播開始,我縣已連續6a實施部省級高產增效創建項目,創建規模不斷擴大,至目前為止全縣創建面積達到0.53萬hm2以上,涉及6個鎮、24個行政村、27 238個農戶,小麥高產增效創建活動的深入開展,為全縣小麥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和生產水平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示范片5a夏收平均實收單產541.6kg,高產超高產典型也不斷取得突破,2011年夏收曲塘攻關田小麥經省專家實打驗收,突破600kg/667m2,最高田塊達621.6kg,逼近水稻單產水平。2010-2012年連續3a小麥高產創建獲省農委考評最高A級獎。近年來,全國知名專家、外省種田大戶先后多次組團考察海安小麥高產創建,人民日報、農民日報、新華日報等國內主流媒體先后對海安的夏糧生產和小麥高產創建進行了專題報道,提升了海安糧食生產對外影響力。
2 小麥產業發展優勢
2.1 生態優勢 我縣地處江蘇省沿江、沿海、里下河3個農業生態區的結合部,小麥生育中后期多雨寡照,抑制了小麥籽粒蛋白質積累和強力面筋的形成,非常有利于大面積生產中、弱筋小麥。先后被確定為江蘇省優質弱筋小麥重點生產縣、農業部唯一的優質弱筋小麥聯系縣。我縣沿江沿海地區,土壤沙性強,供肥保肥能力差,使得商品小麥的蛋白質及面筋含量、沉降值及面團形成時間、穩定時間等均低于其他麥區,是種植餅干、糕點專用小麥的理想產區,憑借獨特的土壤、氣候等生態條件,生產的弱筋小麥可以替代進口餅干(糕點)小麥,備受南方加工企業青睞。而我縣里下河農業生態區土壤肥沃,水源豐富,非常利于中筋小麥生產,其面粉是制作饅頭、面條等蒸煮類食品的優質原料。農業部新一輪《小麥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中除了繼續發展已經相對成熟的黃淮海強筋、中筋小麥外,特地將長江中下游定位為我國優質弱筋、中筋小麥的優勢產區,提出了“抓弱筋、促中筋”戰略,期望通過借鑒國際國內產業技術創新經驗,使我國優質專用小麥產業得以提升。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使得我縣專用小麥產業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期。
2.2 產業優勢 我縣小麥具備完整的產業鏈,包括上游的小麥種植業(一產)、中游的小麥制粉業(二產)、下游的食品加工業(二產)和服務性行業的小麥流通業(三產),鏈條中的相關產業包括小麥秸稈綜合利用,小麥胚及麩皮利用,種子、農藥、化肥、機械等生產資料的生產與供給。
2.2.1 生產技術優勢 近幾年來,我縣依靠農業科技進步,加大了主體品種和主推技術的推廣力度。一是豐產、穩產、抗病等綜合性狀優良和產量潛力大的品種成為生產上的主力品種,實現了新一輪品種更替。全縣主體品種占小麥面積的90%。生產潛力超過650kg/667m2的超高產品種如揚輻麥4號擴大推廣勢頭強勁。二是優化全年茬口配置。全縣小麥做到了大面積適期早播、足肥精播,充分利用了冬前溫光資源,培育冬前壯苗,奠定了高產基礎。三是大力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化學農藥減量使用。全縣統防統治工作迅速發展,實現了統防統治服務組織以村全覆蓋,統防統治率達50%以上。四是推廣應用防災減災、抗逆應變技術。我縣地處南北過渡地帶,氣象多變災害多,加之稻茬偏遲,農時季節緊,回旋余地小,針對災害主動抗逆栽培顯得尤為重要。小麥穩產高產的抗逆栽培技術體系主要包括因茬選擇合理的栽培模式、因墑選擇合適的播種方式、因土因苗調整施肥策略、因逆境選用適宜的應變技術。五是提高了高效施肥技術水平。即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摒棄傳統小麥生產上的冬季臘肥、返青肥或起身肥等前中期施肥,改為重施拔節孕穗肥。按小麥不同品質類型,拔節孕穗肥占一生總施氮量的20%~40%;在前期早發的基礎上,鞏固分蘗成穗,促進壯稈大穗,有效減少小花退化,增加每穗粒數,確保中期穩長、后期不早衰,降低中期投肥造成的旺長倒伏、病蟲危害,實現小麥量質協調、高產穩產。
2.2.2 機械化程度高,種麥省工省力 小麥是目前我縣農作物中最省工、機械化程度最高的作物。全縣小麥實現兩機配套播種作業,彌霧機噴藥防病,機械收割脫粒等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小麥生產集約化水平高,有效地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種植效率。根據定點農戶調查,2007-2012年我縣小麥從種到收平均用工5.13個。2010年以來平均用工下降到4.59個,僅為水稻用工量的1/2,按種麥現金收入計算,平均每工收入近130元/d,隨著農機、植保等專業化服務體系的發展以及服務水平的提高,小麥的種植將更加簡單和省工。
2.2.3 糧油加工業初具規模 我縣糧油加工業涌現出百川面粉、奇香餅干、多士奇食品等一批知名面粉食品加工企業和供應商,其中百川牌面粉為江蘇省名牌產品。全縣現有面粉食品加工企業5家,其中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縣級2家。加工小麥約7萬t/a,南通市奇香餅干食品廠是位于海安縣境內的一家從事小麥面粉深加工的民營科技型企業,年加工面粉2萬t以上,是目前江蘇省最大的餅干生產企業。南通百川面粉有限公司為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年產面粉2.2萬t以上,2012年該公司在我縣雅周鎮組織弱筋小麥訂單生產,收購3500t優質弱筋小麥,收購價比國家保護價平均高0.04元/kg,取得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
2.2.4 糧食流通業發達 我縣地處南通、鹽城、泰州3市交界處,瀕江達海,與國際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3條鐵路、2條國道、2條省道、2條運河在境內交匯,是東部沿海地區的交通樞紐,糧食運輸便捷、物流成本低廉,民間糧食交易經紀人異常活躍,小麥商品率極高。根據全縣293戶典型調查,2012年夏收小麥商品率達到88.6%。由于我縣小麥主體品種明確,區域種植品種統一,品質一致,商品小麥粉質好,海安小麥市場價要比外地普通小麥高100~200元/t,深受南方面粉加工企業的青睞。國內知名企業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每年都要從海安采購部分優質小麥用于方便面、糕餅加工,夏收高峰季節,縣內個別糧食經紀人大戶資金流量超億元,據業內人士分析,全縣每年流向南方用麥企業的原糧小麥在10萬t以上。
3 存在問題
3.1 農田基礎設施薄弱,防災減災能力不強,農業硬件投入不足 我縣農田配套建筑物一般始建于60~70年代,由于當時歷史條件限制,工程標準偏低,質量不高,加之經過30a的運行,大部分基礎設施老化損壞、配套不全、淤塞嚴重,田間溝系質量連續滑坡,外三溝長期無人清理,不通不暢,有的甚至連最起碼的“旱能灌、澇能排”都做不到。我縣地處南北過渡地帶,氣候多變,小麥生長期間常年平均降水量超過400mm,素有“怕漬不怕旱”,“旱豐水歉”的說法,由于溝系不配套,小麥漬害、濕害在中后期多雨年景發生較重。近幾年秋播常遭遇連續降雨天氣,小麥播期推遲并拉長,秋播質量難以保證,已成為制約我縣小麥增產的主要因素。
3.2 農技推廣力量弱化,服務手段滯后 我縣基層機構改制以后,鄉鎮農技人員大幅減少,現有人員還要參與本鎮任務較重的中心工作,如招商引資、分工村、房屋拆遷等等,使得技術人員做本職工作的時間少,從事技術推廣工作的時間和精力明顯不足,有的甚至白天沒時間做本職工作,而只能利用早晚的時間,技術推廣工作難以到位。由于多年未進農業院校學生,農技服務人員斷層明顯?;鶎愚r技推廣人員缺少必要的檢測設備,難以開展相關工作,農技服務手段滯后。
3.3 土地分散經營,務農人員年齡老化 我縣地少人多,糧食生產大多為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根據全縣2013年糧食直補面積統計,全縣22萬農戶,其中1.33hm2以上規模種植戶只有69戶,總面積212.93hm2。調查全縣293戶麥農,小麥面積68.96hm2,每戶平均0.24hm2,平均家庭人口3.44人,人均種麥0.07hm2,2012年戶均售麥收入3295元,僅占家庭全年收入的6.4%。由于一家一戶生產總量小,增收空間有限,種糧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比小,農村中大量青壯勞動力外出經商、務工,留守務農人員大多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缺乏良好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科技素質低,是弱質群體經營著弱勢產業,務農人員素質、生產能力的下降,影響了新技術到位率。不少農戶隨意種植、粗放管理,種小麥不再是為奪取高產,而是為了不拋荒,小麥產量不高不穩。
3.4 收益相對偏低,農民種麥積極性不高 近幾年,國家不斷加大種糧補貼力度,政策性補貼現金收入逐年增加,小麥收購價格穩定提高,但由于農資、動力價格上漲,人力成本(勞動日工價)增加,沖抵了惠農政策效應,種麥收益的增幅明顯下降,麥農增收主要通過提高單產來實現。2012年夏熟,由于氣候異常及赤霉病大發生,小麥普遍減產,種麥純收益首次出現負增長,效益跌回2a之前水平。根據全縣定點農戶調查,2012年種植小麥凈利潤376.4元/667m2,分別比上年、前年減少108.3元、86.3元,收益降幅18.7%~22.3%。在主要糧食作物中,小麥的生產周期長,從種到收需要7~8個月的時間,而種植收益可以說是最低的。2009-2012年小麥平均444.6kg/667m2,產值849.1元,物化成本282.6元/667m2,加上政策性補貼50.36元,平均現金收益616.86元/667m2,不及農民外出打工15d的收入,由于種麥收入占比下降,很難調動農民種植小麥的積極性,不少農戶種麥主要是因為種麥機械化,管理相對簡單,人力用工少。(表2)
3.5 專用小麥品質不穩定,“弱筋不弱,強筋不強”現象突出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小麥品種選擇上,主要是從農藝的角度,更多地考慮植株性狀,包括高產、早熟、矮稈抗倒、耐肥、抗病性等,品質只是兼顧和隨機的選擇標準。二是在生產過程中,以高產作為主要目標,農民只能通過獲得更高的產量,才能獲得較好的利益,實際生產上往往違背優質小麥生產的規律,特別是弱筋小麥生長期間氮肥投入和播種量的增加,導致所生產的弱筋小麥籽粒蛋白質、面筋含量偏高,品質變劣。三是中、弱筋小麥跨區插花種植,種植品種不統一,即使是優質品種,也會因栽培技術不一致或授粉混雜,嚴重制約品種優質性能的表達,導致質量下降且不穩定。有時同一生產區域內,多品種混種混收,導致品質差異大、不穩定,對小麥品質增加了不確定因素。
3.6 小麥原糧就地轉化率低,面粉加工業產能過剩 按照常年小麥商品率90%測算,全縣約有20萬t左右原糧小麥進入市場,據商務局統計,其中本地小麥就地加工的約5~6萬t,僅占1/4,其余3/4流向外地加工企業,本地小麥就地加工增值比例較少,產業鏈條短。小麥粉加工業產能過剩主要表現為結構性過剩,據縣商務局統計,2012年全縣日生產能力(原糧)120 t以上的面粉加工企業有4家,生產能力達18萬t/a,可生產面粉14萬t,而實際小麥粉產量只有35 893t,年平均產能利用率只有25.6%左右。從產品結構上看,2012年上述規模企業特一、特二粉產量31 665t占總產量的88%,普通面粉較多,專用型、功能性產品很少,遠不能滿足下游食品加工企業的需求。另外,產后流通企業偏重于收貯和外觀質量,忽視小麥的內在品質,前不能銜接生產基地,后不能滿足加工企業對質量的要求,因而對小麥的生產和利用拉動作用不強;面粉和食品加工企業更注重經濟效益,盡量隨行就市壓低原料價格和采購成本,不愿意投入優質小麥科研與生產等與品質密切相關的公益性保障事業,訂單生產比重很低,未能有效形成優質優價的利益聯結機制。
4 發展對策
小麥營養豐富,含有獨特的能構成面筋的蛋白質,其加工成的小麥粉能夠做成多種食品,通過加工增值,利于延長產業鏈、做大產業規模、提高產業化水平,因此,小麥也能做出大文章,形成大產業,取得大發展。近年來,雖然小麥產量大幅提升,但其品質和生產效益卻未同步提高,甚至有所下降,因此小麥產業發展并不可盲目樂觀,要圍繞“穩面積、攻單產、提品質、增效益”,轉變增糧方式,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糧食生產質量和效益。
4.1 因時改進小麥生產農機裝備水平,繼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近年來,天氣不確定因素增多,秋播常遇連續陰雨天氣,特別是我縣里下河農區稻茬土質粘重,小麥播種質量難保證,播期明顯推遲,嚴重影響小麥增產基礎,必須適時引進或改進小麥機播裝備,采用免耕機擺播技術,搶抓播種進度。各級政府要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持續強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強化中低產田改造,建設遇旱能灌、遇澇能排的高產穩產田,增強麥田的綜合生產能力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4.2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實施區域化種植、規?;l展 小麥生產品質受品種、生態條件和栽培措施的共同影響,在適宜區域實行品種的區域化布局、集中連片規?;N植及生產技術的標準化管理,是確保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品質和品質一致性的重要保證,也是分品種統收統儲和產業化經營的重要前提。根據市場需求和小麥生態區劃,在我縣沿江、沿海農業片區建立優質弱筋小麥生產基地,在河北里下河農區建立優質中筋小麥生產基地。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協調功能,實行同一品種集中連片規模種植,千畝成方,萬畝成片,進行標準化生產和管理。參與市場化流通,并逐漸形成當地的品牌產業。
4.3 加強政策扶持,促進土地流轉承包,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我縣小麥生產機械化程度高,用工少,小麥商品率高,非常適合規模經營。近年來由于受土地效益提高影響,流轉雙方對流轉地價的期望值差距較大?,F在省、市、縣財政對土地規模流轉補貼,主要用來補貼設施栽培及規模養殖,同時國家種糧補貼也由原承包戶享受,流轉土地的種糧大戶則不能享受國家種糧補貼,我縣現行土地流轉費高達1 200~1 300元/667m2,如果用來種糧,則基本無錢可賺,如收成不好,就會虧損,這成為制約糧食規模經營的主要因素。建議政府加大對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的扶持力度,對轉入土地的經營實體和種糧大戶進行補助,同時利用稅收、利率等經濟杠桿對經營者進行政策扶持?,F階段可鼓勵、引導各地專業合作社開展代耕、代種,使分散的小生產方式轉變為集約化的生產模式。這樣,一方面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保證農民獲得穩定的收益;另一方面,對于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保證小麥品質的穩定性,增強市場競爭力,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4.4 大力扶持小麥加工企業,持續推進小麥產業化進程 小麥加工龍頭企業是連接生產與市場的紐帶,是落實“訂單農業” 的主力軍。大力扶持小麥加工龍頭企業,促進其進行設備與技術更新,改進生產工藝,提高加工能力,培育名牌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有效帶動小麥生產基地建設,促進訂單農業發展,促進優質、優價政策落實,從而加快小麥產業化進程步伐,推動小麥產業穩步發展。
4.5 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民素質 科技進步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有力支撐和強大驅動,必須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中關鍵技術的創新和推廣應用。建立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農技推廣體系;創造農技人員優良工作環境、提高農技人生活待遇;吸引高層次人才加入基層農技推廣隊伍;進一步完善農業教育培訓體系,要通過電視講座、報刊雜志、下鄉宣講、外出考察等途徑,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使農民及時掌握、應用小麥生產新技術,了解市場信息,參與產業開發。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