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進一步篩選出小麥新品種并探明在安徽省的適應性、豐產性及抗逆性,加大新品種宣傳和推廣,促進小麥新品種結構調整,提高小麥單產和品質提供科學依據,2011-2012年度在宿州市紫蘆湖良種繁殖場和新馬橋原種場進行小麥新品種展示試驗,結果表明:半冬性品種以山農20、宿553為主,可以使用的品種有紅皖88、阜麥8號、良星66、谷神6號等;春性品種可種植皖墾麥102,搭配種植皖科06290、渦麥8號。
關鍵詞:小麥新品種;展示試驗;品種簡評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0-44-03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及試驗設計 供試品種,半冬性品種:山農20、新麥26、陜139、宿553、皖麥999、皖麥52(ck)、皖墾麥1號、紅皖88、良星66、谷神6號、阜麥8號、鑫麥8號;春性品種:渦麥8號、皖科06290、偃展4110(ck)、皖墾麥102。均為一次重復,小區面積333.5m2。
1.2 栽培管理 前茬為大豆,土質為沙漿黑土。基肥:2011年10月12日667m2施尿素15kg,磷酸二胺20kg,氯化鉀7.5kg。整地:10月12日肥料施下后犁一遍旋二遍。播種:半冬性品種10月14日播種,春性品種10月21日播種。除草:11月14日、2012年3月5日化除兩次。追肥:2月10日667m2追施尿素10kg。防治病蟲害:4月25日和4月30日分別用氧化樂果、多·酮防治蚜蟲、赤霉病、白粉病2次。
2 結果與分析
2.1 氣象因素對小麥品種的影響 秋種時土壤墑情較好,小麥出苗整齊一致,無缺苗斷壟現象。10月份日平均溫度16.3℃,小麥出苗較快。進入11月日平均氣溫12.1℃,比往年高2-3℃,對小麥分蘗有利。從12月9日開始降溫,氣溫降到0℃以下,小麥進入越冬期,比往年提前7d。10月至12月8日共降雨99mm,土壤墑情較好,且由于幼苗長勢較好,越冬前凍害輕。2012年1月份溫度持平,土壤墑情適宜,雖然日照偏少,氣溫持續偏低,由于前期苗情較好,低溫寡照天氣對冬小麥無明顯影響,但生育期較常年有所推遲;2月份溫度較常年偏低1~2℃,致使小麥返青晚,穗數偏多。月內出現幾次寒潮天氣過程,但越冬至返青期間小麥抗寒能力普遍較強,并未對小麥造成不利影響。3月份氣溫較常年持平,土壤墑情適宜,雖然上旬氣溫持續偏低,日照偏少,由于前期苗情較好,低溫寡照天氣對冬小麥無明顯影響,但生育期較常年有所推遲。4月份溫度偏高2~3℃,對小麥抽穗有利。5月份以晴好天氣為主,光照充足,氣溫偏高,雖然由于降水偏少,出現不同程度旱情,但由于前期底墑較好以及小麥后期需水量不大,因此氣侯條件總體有利于小麥籽粒灌漿和產量形成。
2.2 田間記載、室內考種及產量 田間記載、室內考種及產量情況見表1、表2、表3。
2.3 品種簡評
2.3.1 半冬性品種 (1)山農20:本年度平均667m2產量551.1kg,較對照增產10.5%,居展示品種第一位;半冬性,幼苗半匍匐,中晚熟,株高85cm左右,株型緊湊,旗葉上沖,葉色深綠,兩極分化快,抗寒性強,分蘗力強,成穗率高;莖稈彈性好,抗倒伏能力強,熟相好;穗層整齊,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硬質、飽滿,豐產性、穩產性都較好,在生產上可大面積推廣種植。(2)新麥26:本年度平均667m2產量520.3kg,較對照增產4.3%,居第8位;半冬性,幼苗半匍匐,中早熟,株高78cm左右,株型松散,葉片短寬,綠色,旗葉平舉,抗寒性一般,兩極分化快;分蘗力中等,成穗率較高;莖稈彈性好,抗倒伏能力強,熟相好;穗層較整齊,穗子勻,近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硬質、飽滿,穩產性好。(3)陜139:本年度平均667m2產量492.5kg,較對照減產1.3%,居第11位;半冬性,幼苗半匍匐,株高80cm左右,株型松散,葉片深綠色,旗葉平展,干葉尖,抗寒性較好,兩極分化快;分蘗力強,成穗率較高;莖稈彈性好,抗倒伏能力強;穗層整齊,穗子勻,穗近長方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角質,較飽滿,豐產性、穩產性較好,在生產上可大面積推廣種植。(4)宿553:本年度平均667m2產量548.6kg,較對照增產10.0%,居第2位;半冬性,幼苗半匍匐,株高84cm,株型緊湊,葉細長,深綠色,旗葉短小、上沖;抗寒性一般,兩級分化慢;分蘗力中等,成穗率較高;莖稈抗倒伏能力強,熟相好;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半角質,豐產性、穩產性好,在生產上可大面積推廣種植。(5)皖麥999:本年度平均667m2產量486.6kg,較對照減產2.5%,居12位;幼苗半匍匐,株高85cm,株型緊湊,葉色淡綠,中后期葉色變深,旗葉較小、上沖;抗寒性一般,兩級分化快;分蘗力中等,成穗率一般;抗倒伏能力一般,熟相中等;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6)皖麥52:本年度平均667m2產量498.9kg,居第9位;半冬性,中晚熟,幼苗半匍匐,株高85cm左右,株型較緊湊,葉細長,上沖,抗寒性較好;起身較早,兩極分化快,抽穗較遲;分蘗力中等,成穗率較高;旗葉寬短、上沖;穗紡錘型,穗多穗勻,穗偏小,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莖稈彈性一般,抗倒伏能力中等,熟相好。豐產性、穩產性好。生產上可以使用。(7)皖墾麥1號:本年度平均667m2產量495.6kg,較對照減產0.7%,居10位;半冬性,幼苗直立,株高86cm,株型緊湊,葉色淡綠,旗葉短小上沖;抗寒性較好,兩極分化快;抽穗較遲。穗層整齊,穗子大小均勻,穗長方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抗倒伏能力差,熟相中等,豐產性較差。(8)紅皖88:本年度平均667m2產量546.8kg,較對照增產9.6%,居第3位;半冬性,幼苗半匍匐,株高79cm,株型松散,葉色淡綠,旗葉寬大,平展;春季抗寒性較差,兩級分化慢,抽穗較遲;分蘗力中等,成穗率較高;穗層整齊,穗大而勻,穗紡錘型,短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抗倒伏能力稍差,熟相好。可以推廣使用。(9)良星66:本年度平均667m2產量538.6kg,較對照增產8.0%,居第5位;半冬性,中晚熟,幼苗半匍匐,株高83cm,株型緊湊,旗葉上沖,葉色深綠;兩極分化快,抗寒性好,分蘗力強,成穗率高;莖稈彈性好,抗倒伏能力強,熟相好;穗層整齊,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硬質、飽滿,豐產性、穩產性都較好,在生產上可推廣種植。(10)谷神6號:本年度平均667m2產量532.2kg,較對照增產6.7%,居第6位;半冬性,中晚熟,幼苗半匍匐,株高84cm,株型松散,旗葉寬,上沖,葉色綠色;抗寒性一般,起身遲,兩極分化慢;抗倒伏能力較差,熟相好;穗層整齊,穗勻,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粉質;豐產性好,在生產上可大面積推廣種植。(11)阜麥8號:本年度平均667m2產量542.4kg,較對照增產8.7%,居第4位;半冬性,幼苗半匍匐,株高83cm,株型松散,葉片深綠色,旗葉平展;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早,兩級分化快,抗倒伏能力強,熟相差;穗層整齊,穗大而勻,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粉質;豐產性較好,熟期偏早,產量高。生產上可以推廣使用。(12)鑫麥8號:本年度平均667m2產量526.3kg,較對照增產5.5%,居第7位;半冬性,幼苗半匍匐,株高87cm左右,株型松散,葉色深綠,葉片細長,旗葉上沖,莖葉蠟質較重;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早,兩級分化快,抗倒伏能力強,熟相中等;穗層整齊,穗大而勻,穗長方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豐產性較好,產量高。生產上可以推廣應用。2.3.2 春性品種 (1)渦麥8號:本年度平均667m2產量526.4kg,較對照增產2.3%,弱春性;幼苗半匍匐,株高81cm,株型松散,葉色深綠,旗葉平展;抗寒性一般,兩極分化快;抗倒伏能力一般,熟相好;穗層整齊,穗子較勻,穗紡錘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豐產性較差。(2)皖科06290:本年度平均667m2產量529.8kg,較對照增產3.0%,弱春性;幼苗半匍匐,株高80cm,株型松散,葉色深綠,旗葉寬,上舉;抗寒性較好,兩極分化快;抗倒伏能力強,熟相中等;穗層不整齊,穗子大小不勻,穗長方型,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豐產性,穩產性較好。(3)偃展4110:該品種弱春性,早熟;幼苗直立,抗寒性好,分蘗力強,成穗率高,兩極分化快,抗倒春寒一般。田間綜合表現一般。(4)皖墾麥102:本年度平均667m2產量565.6kg,較對照增產3.5%;幼苗半匍匐,株高89cm,株型松散,葉色深綠,旗葉寬長,下披;抗寒性好,兩極分化快,抗倒伏能力差,熟相中等;穗層整齊,穗子均勻,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豐產性、穩產性較好。生產上可以推廣使用。
根據小麥新品種展示試驗的田間綜合表現及特殊的氣候條件,篩選出較適合我省種植的品種有:半冬性品種以山農20、宿553為主,可以使用的品種有紅皖88、阜麥8號、良星66、谷神6號等;春性品種可種植皖墾麥102,搭配種植皖科06290、渦麥8號。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