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3414”試驗方案,研究了氮、磷、鉀不同用量配比對水稻產量、經濟效益等的影響。結果表明:通過三元二次回歸方程得到的數學模型可以看出,理論最佳施肥量是純N13.32kg/667m2、P2O54.87kg/667m2、K2O8.44kg/667m2,即純N:P2O5:K2O比為1∶0.37∶0.64時為最佳經濟施肥比例,最佳經濟產量為668.32kg/667m2。
關鍵詞:雜交水稻;“3414”肥效試驗;旌德縣;2012年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0-66-03
本試驗來源于農業部的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按照“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范”和“安徽省‘3414’肥效田間試驗總體方案”要求,通過安排田間試驗,掌握不同作物優化施肥數量,基、追肥分配比例,施肥時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養分校正系數、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參數,為科學指導施肥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時間和地點 2012年5~9月在旌德縣廟首鎮廟首社區豐溪組駱君喜戶田塊中安排“3414”單季雜交稻肥效試驗。該地區N118°23′45.38″,E30°15′83.66″,海拔為240.5m。
1.2 供試品種 水稻品種為揚兩優6號。
1.3 供試肥料 氮肥:46%尿素—安慶產;磷肥:12%過磷酸鈣—銅陵產;鉀肥:60%氯化鉀—俄羅斯產。
1.4 供試土壤 試驗田灌溉能力基本滿足,排水能力中等,代表面積為5.33hm2。試驗田耕作層(0~20cm),養分含量為有機質25.83g/kg,pH值5.5,全氮1.32g/kg,堿解氮135mg/kg,有效磷8.9mg/kg,速效鉀43mg/kg。
1.5 試驗設計 試驗方案采用“3414”方案設計,共設3個因素,4個水平,14個處理。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為當地推薦施肥量。試驗小區面積為20m2(2.5m×8m)。
1.6 肥料施用情況 試驗田氮、磷、鉀肥的施用量為:純N 14kg/667㎡,P2O5 6kg/667㎡,K2O 9.8kg/667㎡。肥料中50%氮肥和50%鉀肥作基肥,磷肥一次性全部作基肥施入;剩下50%氮肥和鉀肥分2次用作分蘗肥、穗肥追施。
1.7 田間管理情況 2012年4月8日播種,采用濕潤育秧,5月10日移栽,秧齡32d。栽插密度為每小區栽插408穴,基本苗為20.41萬穴/hm2。5月17日除草劑拌沙進行田間除草;5月24日第一次追肥,肥料用量為氮、鉀肥總量的1/4;7月26日第二次追肥,肥料用量為氮、鉀肥總量的1/4;6月27日進行水稻二化螟的防治,7月16日防治稻飛虱兼治稻瘟??;7月28日開始抽穗;9月6日基本成熟,考種;9月6日收割。各處理單割、單收、單稱重。各處理施肥方案及實產數據見表1。
2 結果與分析
2.1 建立回歸方程 回歸方程檢驗、回歸系數檢驗數據見表2、表3。
運用“3414”田間試驗數據分析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處理,得出二次回歸方程:
Y=(384.64)+(13.23)N+(35.04)P+(19.79)K+(0.62)N*P+(0.36)N*K+(1.2)P*K+(-0.65)N*N+(-5.26)P*P+(-1.1.68)K*K
由“3414”回歸分析可得:回歸系數檢驗中的BO、N、P、K、NN、PP、KK達到顯著水平。根據回歸方程算得,相關系數R=0.99,標準誤差為16.15,F值為32.49(F0.01=14.66,F0.05=6),說明試驗達到顯著水平,即產量與施肥之間回歸關系真實存在,可以進行最優化分析。
2.2 土壤養分的當季貢獻率 根據肥料效應回歸方程計算可得各養分對產量的當季貢獻率,肥料利用率和養分校正系數具體情況見表4。
土壤養分的綜合貢獻率為58.09%,其中,氮土壤貢獻率為76.97%,磷土壤貢獻率為79.93%,鉀土壤貢獻率為78.42%。
根據試驗結果數據分析得出,肥料利用率(2水平)為:純N 27.08%,P2O5 21.97%,K2O 2.93%。
以上數據分析得出,單位養分的增產貢獻率最大的是磷肥,其次是鉀肥,最后是氮肥,這與農民常規施肥中“重氮、輕磷、不施鉀”基本吻合;而肥料利用率隨著施肥量的增加有降低趨勢,符合“低水平下利用率高,高水平下利用率低”的規律。
2.3 最高產量施肥量和最佳產量施肥量 運用“3414”田間試驗數據分析軟件,可以得出最高施肥量分別為:純N 15.22kg/667m2、P2O5 5.31kg/667m2,K2O 9.42kg/667m2,純N∶P2O5∶K2O為1∶0.35∶0.62時,產量最高為671.6kg/667㎡。
以1kg純N 5.22元、P2O5 6.25元、K2O 5.83元,稻谷2.8元計算,在“3414”數據處理系統中,可得最佳經濟效益施肥量為:純N 13.32kg/667m2、P2O5 4.87kg/667m2、K2O 8.44kg/667m2,即純N∶P2O5∶K2O為1:0.37:0.64時為最佳經濟施肥量,最佳經濟產量為668.32kg/667m2。
2.4 經濟效益分析 各施肥因子的經濟效益統計見表5。從表5可看出:處理13(N1P2K1)產投比最大,為7.40;處理4(N2P0K2)的產投比最小,為3.57;而收益以處理6(N2P2K2)最大,達到780元/667m2,處理2的經濟效益最低,只有345.8元/667m2。因此,綜合產投比可以得出,處理6的經濟效益最好,處理2的經濟效益最差。
3 結論
試驗中以處理6產量最高,達到660.3kg/667㎡,處理1產量最低,只有381.7kg/667㎡。除處理2比處理1增產32.36%以外,其他處理比空白1增產35%~72.99%,增產效果達到顯著水平。
處理13(N1P2K1)的產投比最大,為7.40;收益以處理6(N2P2K2)最高,達到780.1元/667㎡。因此,綜合產量和產投比可以得出處理6的經濟效益最好。
土壤養分對水稻產量的綜合貢獻率為57.81%,其中氮土壤貢獻率為76.51%,磷土壤貢獻率為79.33%,鉀土壤貢獻率為78.04%。
通過肥料效應函數方程理論,氮、磷、鉀肥的理論最佳施肥量分別是純N 13.32kg/667m2、P2O5 4.87kg/667m2、K2O 8.44kg/667m2,即純N∶P2O5∶K2O為1∶0.37∶0.64時為最佳經濟施肥量,最佳經濟產量為668.32kg/667m2。
參考文獻
[1]張灶秀,李名欽,易克陽,等.水稻測土配方施肥3414試驗初報[J].江西農業學報,2008(5):126-127.
[2]吳祖章,莫江華.水稻“3414”設計肥料效應田間試驗結果[J].甘肅農業,2008(6):60-6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