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固鎮縣楊樹營林實際出發,介紹了楊樹潰瘍病、草履蚧、楊小舟蛾、天牛等“一病三蟲”的癥狀、生物習性、發生特點,詳細總結了生產中常用的防治技術,并提出楊樹病蟲害的防治由只種樹不管樹逐步向種管并重轉變、由以治為主逐步向以防為主、綜合治理轉變;由專業隊防治逐步向群防群治轉變等,對沿淮區域楊樹病蟲害防治具有借鑒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楊樹;“一病三蟲”;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792.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0-75-03
楊樹是固鎮縣的主要造林樹種,據2012年全縣林業資源二類調查統計,全縣楊樹林分達14 296hm2,占有林地面積的86%,包括四旁樹在內的楊樹總蓄積量為148萬m3,占全縣活立木總蓄積量的91%,楊樹既是木材加工的主要原料,也是防護林的主要樹種,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在本地林業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本地楊樹人工造林多為純林,隨著造林面積的迅速增長,由于多種原因,楊樹的病蟲害發生也越來越多,有食葉類舟蛾科的楊扇舟蛾、楊小舟蛾、螟蛾科的楊黃卷葉螟、刺蛾科的黃刺蛾;刺吸類的草履蚧;蛀干類的桑天牛、光肩星天牛、云斑白條天牛;楊樹潰瘍??;楊樹爛皮病等10余種,因此病蟲害防治越來越重要。從近年發生的楊樹病蟲害種類來看,本地主要為“一病三蟲”,“一病”即楊樹潰瘍病,“三蟲”即草履蚧、楊小舟蛾、天牛,其它病蟲害相對較輕。本文就如何開展“一病三蟲”的防治作一總結,并提出今后的楊樹病蟲害防治建議。
1 楊樹潰瘍病
根據多年的觀察,本地楊樹潰瘍病主要發生在當年人工造林新植的樹苗上,多是苗木在苗圃地生長時就已感病,移植造林時已帶病,而定植成活后2a以上的、正常生長并且長勢較強的樹木基本不感此病。
1.1 發病癥狀 主要危害楊樹干部,該病害的最常見癥狀通常是以水漬狀病斑為主,橢圓形至圓形,直徑0.5~1cm,手壓病斑有褐色液體流出,后期病班下陷,呈灰褐色,當病斑包圍樹干時,上部枯死,5月下旬病斑停止擴展,周圍形成隆起的愈傷組織,中央部分開裂呈典型的“潰瘍狀”。
1.2 主要防治方法
1.2.1 培育楊樹優質良種壯苗 固鎮縣適宜的育苗品種(品系)有Ⅰ-69、Ⅰ-72、中固110、中渦1號、NL-95、NL-895等,苗圃地在育苗前進行土壤和插條消毒處理,將插條浸在鏈霉素(600mg/kg)樹木抗病誘導劑中浸泡24h,育苗密度3 000株/667m2,科學進行肥水管理,5、6月份各噴灑1次甲基托布津于苗干上,防治楊樹潰瘍病,8月底后不再施肥,防止秋梢旺長,促進苗木木質化,增強抗病力,并實行圃地輪作[1]。
1.2.2 科學造林 盡量隨起隨運隨栽,否則苗木栽植前泡水3~5d,造林做到“三大一深”,即大穴、大苗、大水、深栽,同時按“三埋兩踩一提苗”的要求操作,澆足定根水,促進快速生根發芽,復壯樹勢[2],提高成活率。
1.2.3 及早采取預防措施 一是在樹干下部涂上白涂劑,白涂劑的配比為生石灰1份、食鹽0.3份、水10份。二是1∶1∶60的波爾多液噴干,預防感染。
1.2.4 刮除病斑 用小刀將病斑劃破,劃刻間距3~5mm,范圍略大于病斑,深達木質部,然后用毛刷涂上藥劑,還可涂以50~100mg/kg赤霉素利于傷口愈合。
1.2.5 化學防治 4~5月發病高峰前,可用2∶2∶100倍波爾多液、40%多菌靈5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對樹干噴藥防治。
由于該病主要發生在新定植的樹苗上,樹苗未發芽時不易察覺,往往人們發覺到4月中旬樹苗仍未發芽時,才發現是感染了此病,常導致造林成活率極低,有的感病樹苗造林后不能發芽,有的感病樹苗雖然發芽,但隨著病情的加重,新發的幼芽和嫩葉也會逐漸枯萎直至整株樹苗死亡,是近幾年我縣楊樹造林成活率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從林業生產角度看,防治此病害首先還應從培養優質良種壯苗開始,采用優質良種苗木造林,才能減少病菌侵染機會,預防是主要的手段。而樹木一旦感染潰瘍病,生產實踐中治愈效果并不好。
2 草履蚧
固鎮縣自2001年春,在本縣石湖鄉五固河堤壩楊樹防護帶內初次發現草履蚧蟲害以來,至今已12a,發生面積逐年擴大,危害程度逐漸加重,多數被危害的樹木生長不良,局部地區樹木死亡,是近年來本地楊樹病蟲害防治的重中之重,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結合實施國家楊樹病蟲害綜合治理項目,固鎮縣林業局在全縣范圍內建立了多個草履蚧防治示范段,對重點地段組織專業隊開展防治,實行專業隊重點防治與面上群防群治相結合。通過連年堅持不懈的防治,全縣的草履蚧蟲害得到有效遏制,2013年春全縣沒有發現草履蚧蟲害,草履蚧防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1 生物習性 草履蚧1a發生1代,大多以卵在卵囊內于土中越冬,越冬卵在來年2月上旬到3月上旬孵化,孵化后的若蟲在卵囊內停留一段時間后,隨著氣溫的上升,開始出土上樹,直至3月底仍有上樹的若蟲,爬至嫩枝、幼芽等處固定吸食樹液,晚上爬至樹皮裂縫枝杈的隱蔽處群居。若蟲在樹冠上層分布最多,中層次之,下層最少;1a枝條上最多,2a生枝條次之,3a生枝最少。3月下旬至4月上旬第一次蛻皮,4月中下旬第二次蛻皮,分出雌、雄若蟲,形似草鞋,體被白色蠟質粉,雄蟲化蛹,4月下旬至5月上旬雌蟲蛻第三次皮變為雌蟲,雄若蟲蛻皮變為雄蟲。4月底5月上旬交尾盛期。雌蟲交尾后仍繼續取食,到5月下旬至6月下旬開始下樹,鉆入樹干周圍雜草、土縫等處,分泌白色綿狀卵囊,產卵其中,產卵期4~6d,產卵結束后雌蟲體逐漸干癟死亡。
2.2 主要防治方法
2.2.1 阻隔法 10多年的實踐證明,阻隔法可以有效地阻止草履蚧若蟲上樹危害,是防治草履蚧最有效、最直接、最簡便的方法,在元月下旬開展,主要有塑料薄膜阻隔法和膠帶阻隔法。(1)塑料薄膜阻隔法。在距樹基部60cm處,用粘性軟泥涂抹樹縫一圈,之后將寬約30~40cm塑料薄膜環繞樹干包圍2周,裹緊裹平,不能松皺,上下兩端用膠帶纏扎即可。(2)膠帶阻隔法。在距樹基部60cm處,用鐮刀將樹皮刮平,刮去樹干外層的老皮,不要傷及韌皮部,然后用寬15cm的膠帶纏1~2圈,用手拍平拍實,使膠帶和樹干緊密接觸無縫。使用阻隔法時,每隔一段時間(3~5d),用掃帚收集害蟲火燒滅殺。
2.2.2 樹冠噴霧法 常用的藥物有氯氫菊脂3 000倍液、40%氧化樂果乳油或50%久效磷乳油、甲胺磷乳油800~1 000倍液等,加入適量的洗衣粉(一般為5‰),用高壓噴霧機對樹干噴霧,做到全面均勻。實踐證明,加入適量的洗衣粉可以提高藥效,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增加了藥劑的粘著性,同時提高藥液的延伸性,擴大防治面,從而提高防治效果。
2.2.3 打孔注藥法 用打孔注藥機在樹干基部的不同方向鉆2~3個孔,孔深3cm,每孔注入氧化樂果或久效磷、甲胺磷等原液,用藥總量按胸徑控制在1mL/cm以內,然后用濕泥封注打藥孔,通過樹木自身的吸收作用,將藥液運至樹體的各部位,達到毒殺草履蚧的目的,此法在不便噴霧時使用,藥效也較長,效果較好。
草履蚧防治還有人工挖樹盤清除卵囊及毒土法等,由于過于費工費時,在大面積防治中一般不采用。
3 楊小舟蛾
2010年前,固鎮縣楊小舟蛾危害較輕,自2010年在固鎮縣境內懷洪新河兩側防護林帶內暴發成災以來,危害面逐漸向偏遠村莊蔓延,危害較重。
3.1 生物習性 楊小舟蛾在固鎮縣1a發生6代,以蛹越冬,來年4月上中旬越冬代蛹羽化,4月下旬至5月下旬、5月下旬至6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分別是1、2、3、4、5、6代發生期,第3、4、5代重疊嚴重,第6代老熟幼蟲吐絲結繭化蛹后越冬,7~8月份是主要暴發危害期,成蟲有趨光性,卵產于葉片背面,成塊狀,初孵幼蟲啃食葉肉,呈籮網狀,幼蟲體長35~40mm,頭黑褐色,體褐色或灰綠色,密生灰白色長毛,3齡以后食量大增,進入暴食期,可將楊樹葉片全面吃光。高溫高濕季節容易暴發成災。
3.2 防治方法
3.2.1 加強林木撫育管理 及時做好撫育間伐、修枝和肥水管理,改善林木生長條件;促進林分健康,增強樹勢;開展中耕除草,破壞楊小舟蛾化蛹越冬場所。
3.2.2 黑光燈誘殺成蟲 利用楊小舟蛾成蟲趨光性的特點,在成蟲羽化期應用黑光燈誘殺成蟲,降低下一代的蟲口密度。利用殺蟲燈還可預報其發生期,效果較好。
3.2.3 化學防治幼蟲 化學防治在6~8月間,其中6月上中旬、7月上中旬進行防治,對全年楊小舟蛾蟲口密度的控制尤為重要。通過測報后,選擇1~2齡幼蟲期進行化學防治,采用仿生藥劑或高效低毒的無公害農藥噴霧防治,如10%吡蟲啉8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800倍液、20%滅幼脲Ⅲ號25g/667m2、1.2%煙堿乳油1 000~2 000倍液等。
3.2.4 煙霧機防治 1.8%阿維菌素與柴油按1∶10比例混合配成煙劑,噴霧防治楊小舟蛾1~3齡幼蟲,省時、省工,防治效果好,能短時間內遏制楊小舟蛾暴發成災。
4 天牛
4.1 生物習性 桑天牛在固鎮縣2a發生1代,以幼蟲在蛀道內越冬,3月中旬開始活動取食,5月化蛹, 6~8月羽化成蟲,幼蟲取食木質部,桑天牛幼蟲排出糞便呈白色,排糞孔在枝或干上近等距離排列,桑天牛產卵刻槽呈“川”字形或“U”字形。光肩星天牛1a1代,以老熟幼蟲在蛀道內越冬,成蟲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開始羽化,產卵刻槽呈橢圓形,光肩星天牛初孵幼蟲取食排出糞便呈褐色。
4.2 防治方法
4.2.1 噴施綠色威雷 集中連片危害的林木,可噴灑綠色威雷200~300倍液殺滅成蟲。主要部位為樹干和大側枝,以微濕為宜。約在天牛成蟲羽化始盛期前(約7月初左右)進行,其持效期可達40d左右。
4.2.2 人工、物理防治 桑天牛夜間活動,有較強的趨光性,可燈光誘殺。桑天牛成蟲羽化后,有假死性,如用木棍突然敲打枝干,即驚落地面,極易撲捉。光肩星天牛晝夜活動,可人工捕捉天牛成蟲。發現天牛卵痕,即人工錘擊或刮砸蟲卵。
4.2.3 生物防治 固鎮縣森防站于2003-2005年進行了人工掛巢招引啄木鳥防治天牛實驗,并取得成功[3]。選用腐朽木段長度為50cm左右,除自然狀況下的心腐木段外,還增加了正常未心腐的木段進行挖空處理,具體方法是從頂部向底部鉆10cm的孔進行挖空處理,然后用木屑填充物塞滿,頂端加蓋封嚴,掛在主干背風向陽側,6~7m高。啄木鳥筑巢率52%,蟲株率下降到5%以下。
4.2.4 插毒簽防治 將蟲孔木屑掏盡,將毒簽有藥一端插入蟲道,折斷毒簽,用濕土封堵蟲孔及未插毒簽蛀孔。藥劑磷化鋅產生毒氣,熏殺幼蟲。
4.2.5 樹干打孔注射 在成蟲羽化高峰期前一周左右(約7月初),可采用樹干打孔注射40%氧化樂果原液、20%康福多等藥劑防治成蟲。方法是:在樹干離地面30cm處打深達木質部的沿主干各方位的均勻的下斜孔,用藥量一般為0.3~0.9mL/cm,也可從排糞孔注藥,然后用泥巴封口。
其它如采取科學營林措施、餌木誘殺、樹干涂白等也是生產中常用的輔助防治措施。
5 討論與建議
本文提出楊樹潰瘍病的防治,首先是培育優質良種壯苗用于造林,一旦用了感病的樹苗造林,由于面大、分散,防治十分困難,而苗圃地較為集中,出現潰瘍病可集中施藥除治,同時苗圃地結合輪作,杜絕感病苗木出圃造林,達到防治潰瘍病的目的。建議繼續實施楊樹優良品種繁育項目,嚴格按照《安徽省優良楊樹品種繁育技術要點》的要求,培育楊樹良種壯苗。
自2001年固鎮縣發現楊樹草履蚧蟲害以來,該蟲害在固鎮縣連續肆虐了12a,給楊樹造林帶來了極大的損失,但2013年春該蟲害幾乎絕跡。分析其原因,一是與多年堅持不懈地開展防治有關;二是可能與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固鎮縣受霧霾天氣影響較重,氣溫長期偏低,晴天少,日照偏少,陰天多,且雨水較多,土壤長期保持較高的含水量,使草履蚧卵不能發育,因而蟲害沒有發生,但此種分析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
目前在楊樹病蟲害的防治實踐中,仍以化學防治為主,主要是由于前期病蟲害監測不夠,手段跟不上,導致測報不準確,直到病蟲害暴發才采取化學除治等應急措施。建議以后加強監測手段建設,使楊樹病蟲害的防治由以治為主逐步向以預防為主、綜合治理轉變。
楊樹的種植管理還比較粗放,間伐、修枝、中耕、肥水管理等營林措施跟不上,低產低效林占比較大,林木的抗病蟲害能力較差,這也是“一病三蟲”較多發生的直接原因,所以建議以后加強楊樹林分撫育管理,提升森林質量,預防和控制病蟲害的發生,由只種不管逐步向種管并重轉變。
在當前形勢下,楊樹“一病三蟲”的防治還主要靠林業部門投入財力、組織專業隊防治為主,但由于楊樹種植面積大,單靠林業部門的力量還遠遠不能滿足生產需要,必須進一步探索社會化防治模式,由專業隊防治逐步向群防群治轉變。
參考文獻
[1]劉政宏.楊樹潰瘍病的發生規律和防治[J].安徽林業科技,2008,34(5):51.
[2]安徽省林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DB34/T1195-2010 楊樹速生豐產林栽培技術規程[S]. 合肥: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2010.
[3]馬萬青.人工招引啄木鳥防治天牛試驗 [J].安徽林業科技,2005,31(4):22.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