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了信宜市“十一五”期間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顯著的成效,發展生態農業取得明顯成果,指出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今后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成效;對策;信宜市
中圖分類號 S1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0-84-03
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維護好農業生態環境是確保農業健康持續發展,以及人口與環境持續發展的重要工作。隨著經濟的發展,信宜市的農業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已成為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業環境保護迫在眉睫。
“十一五”期間,信宜市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關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實施生態家園富民計劃以及省農業廳《關于做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見》的部署和要求,做到領導重視,落實責任,精心組織,強化措施,扎實開展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以治理污染源頭為抓手,以推廣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技術為依托,以實施項目帶動為動力,以有效遏制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和建設生態信宜、綠色信宜、可持續發展信宜為目標,開展一系列有針對性、實效性的工作,改善了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促進了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
1 信宜市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及成效
1.1 開展農業污染源普查,制訂和實施《信宜市農業生態環境整治工作方案》 根據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通知》的要求,以及省和茂名市第一次全國污染源農業源普查工作會議精神,信宜市通過精心籌備、周密安排,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制度,廣泛宣傳,扎實推進,狠抓各項工作落實等措施,認真做好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并按時、按質、高效完成了信宜市的農業污染源普查任務。
在實際工作中,成立了由市農業局局長任組長的信宜市第一次全國污染源農業源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信宜市第一次污染源農業源普查實施方案》和《信宜市第一次污染源農業源普查宣傳方案》,落實了普查經費,建立完善了8項工作規章制度,召開了相關會議18次,在《信宜新聞》期刊上刊登污染源普查工作的新聞20多條,在信宜市廣播電臺新聞欄目播放專題宣傳節目50次,開展污染源普查知識講座38次,制作普查專欄板報20多期,發放普查宣傳畫、宣傳單、宣傳冊共20 000多份,懸掛污染源普查宣傳橫幅50多條,出動宣傳車30多臺次,培訓普查指導員和普查員共計100人,共出動普查人員5 000余人次,發放普查表3 850份,回收鄉鎮基本情況表19份、普查表3 838份,普查種植業大戶和企業1 995家,普查養殖業大戶和企業1 824家(含水產、禽畜養殖大戶、企業1 524家)。
通過污染源普查,基本摸清了信宜市各類污染源的分布情況,獲得了十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為進一步推進信宜市治理農業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工作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還制訂了《信宜市農業生態環境整治工作方案》,并強力實施,收到了明顯的成效。
1.2 以實施項目為抓手,全面提升信宜市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水平
1.2.1 實施農村沼氣項目,促進“生產模式”和“增長方式”的轉變 2006年以前,信宜市沼氣建設因建池技術落后、效果差,以致發展速度緩慢、普及率低。2005年底,全市僅建有沼氣池300口,僅占全市農戶總數的0.25%。從2006年起,市農業局以實施“生態家園富民計劃”為契機,通過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強化宣傳培訓,爭取上級資金支持,辦好示范,全面推動等有效措施,大力推廣應用農村戶用沼氣技術。至2011年8月底,全市累計應用戶用沼氣技術農戶達10 110戶,比2005年底 增長了33.7倍,農戶應用率提高到5.1%,占全市養殖農戶的30%。目前,全市有千池鎮3個,整體推進的沼氣村有30個共3 000多戶,建立市(縣)、鎮、村三級沼氣服務網點24個,配備沼氣服務車24臺。實施農村沼氣項目,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1)應用沼氣技術農戶每戶每年可節約燃料(柴草等)2 500kg,折合人民幣
2 000元;可節省15個工日,折合人民幣1 200元;可節省飼料、農藥、化肥等成本開支1 320元;3項合計每年每戶可節支增收4 520元;扣除項目投資2 620元后,農戶當年可直接新增經濟效益1 900元?!笆晃濉逼陂g,全市累計節支增收11 535萬元,扣除項目投資2 617.1萬元,5a間,直接新增經濟效益達8 917.94萬元。(2)農村戶用沼氣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促進了農村“改廚、改廁、改圈”的開展,有效帶動了農村建筑業、商業、餐飲業以及養殖業的發展,解決了就業,增加了財稅收入。據不完全統計,“十一五”期間,全市累計新增建筑專業隊伍100多個,新增沼氣灶具商鋪20多個,新增服務隊伍20多個,新增3 000多個就業崗位。新增50頭以上養豬場500多個,新增生豬飼養量10.11萬頭,每年直接新增財稅收入3 100多萬元。(3)農村戶用沼氣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有效地保護森林資源,促進了林業生產,減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實現秸稈還田,培肥了地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改善了農村的炊事方式與環境衛生,使廣大婦女從煙熏、火燎的傳統炊事方式中解放出來,更多地從事 “豬-沼-果(菜、稻)”等生態種養業。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共建立了2 333.33hm2生態農業基地,有效地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使現在的信宜市農村呈現出“居家庭園化,燃料沼氣化,肥料生態化”的喜人局面。
1.2.2 實施農田水利建設項目,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信宜市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市,全市現有耕地3.07萬hm2,其中水田1.57萬hm2,人均耕地不足0.02hm2?!笆晃濉逼谀?,全市共有中低產田面積0.824萬hm2,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47.6%。中低產田的低產原因是水利設施老化,耕層淺、瘦、沙、酸、漬水。中低產田占比大,嚴重制約著信宜市農業生產的發展。為此,信宜市農業部門自2006年起,以貫徹執行中央1號文件《關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契機,積極爭取上級的重視和支持,大力開展農田基本建設。5a來,全市共投入農業綜合開發、省人大農田水利建設、扶貧開發、中低產田改造等項目資金3 500多萬元;清淤挖溝236條,總長1 376km;新建排灌渠道139條,總長96.1km;新建、改建木石陂陂壩100多座,新建函閘120多個,修建排灌泵站60多座,修復水毀工程1 300多處,新建農田機耕路28條2.4km,改造中低產田0.72萬hm2,平整土地866.67hm2,建設高產穩產農田0.29萬hm2,新增灌溉面積253.33hm2,改善灌溉面積880hm2,新增除澇面積134hm2,降低地下水位面積20hm2,新增耕地面積8.4hm2。改造后,項目區每年每667m2新增糧食85kg,農民新增純收入136元。通過項目實施,有效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生態環境,為信宜市糧食生產持續穩定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2007年,信宜市被評為“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2010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1.2.3 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減少化肥、農藥對環境的污染 2006年,信宜市被農業部定為全國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試點市(縣),2010年又升級為全國測土配方施肥普及示范縣。自項目實施以來,信宜市緊緊圍繞測土配方施肥目標任務,大力開展“測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導”5項工作。5a來,共采集、分析土樣4 600個、植株樣本36個;開展“3414”試驗106個,制定水稻、玉米、香蕉、三華李、蔬菜、花生等作物配方10個,累計推廣各種作物配方肥13.8萬t,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21萬hm2(次)。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已實現了所有鎮、村及主要農作物的“全覆蓋”,成為信宜市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建設生態信宜的重要抓手。據統計,測土配方施肥比群眾習慣施肥平均667m2節約氮肥、磷肥用量2.23kg(折純),節約農藥用量0.8kg,節本增效47.8元。全市累計減少化肥用量8 618.9t(折純),節本增收1.85億元,有效地減輕了農藥、化肥等農業面源污染,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同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普及,既有效地改變了農民的施肥觀念,提高施肥水平,又優化了肥料結構、培肥土壤地力,使部分農民認為“施肥越多越好”和購買化肥只問價格不問養分的現象逐漸減少,因土、因作物、因氣候等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施肥的群眾正在逐年增加。施肥觀念、施肥方法發生了根本轉變,肥料的使用實現了由單質肥向復混肥、配方肥轉變,由以化肥為主向有機無機配合使用轉變,有力地推動了地力建設,有效地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
1.2.4 實施有機質提升項目,提高了耕地質量 近年來,信宜市把提高耕地質量作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增加土地產出率的重要工作來抓,投入有機質提升項目補貼資金200萬元,發展綠肥2.03萬hm2(次)(其中紫云英專用綠肥0.69萬hm2),推廣秸稈還田8.43萬hm2(次),增施農家肥、沼液、沼渣等有機肥8.98萬hm2(次)。項目實施后,耕地有機質由2.93%提高到3.13%,增加了0.2個百分點;項目區每年每667m2新增糧食85kg,農民新增純收入136元,有效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生態環境,耕地質量有所提高。
1.2.5 實施農機補貼,推廣適用農機,有效保護耕地 近5a來,全市累計推廣高效、節能、適用的農機具2.5萬臺(套),機耕、機收面積分別達25萬hm2次和10.33萬hm2次。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有效地保護了耕地,促進了作物秸稈還田,改善了土壤生態環境,提高了地力。
1.2.6 實施生態農業示范村建設項目,以點帶面,輻射帶動,推動我市生態農業建設 把建設生態農業示范村作為全市農業戰略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制定了生態農業發展規劃,明確了生態農業建設目標,積極探索生態農業的經營模式,促進了全市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努力,己全面完成生態農業示范村建設的各項目標。示范村居民的生態意識普遍增強,農業生產環境得到有效改善,農業種植結構得到調整優化,特色農業優勢產業逐漸形成,農業生產已從過去單純追求數量逐步向質量效益和循環農業方向轉變,生態農業已經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2 發展生態農業取得明顯成果
2.1 全面完成生態農業示范村建設任務 以良耿村為例,示范村生態農業建設指標全部達到了考核驗收標準。2009年,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率達92%,比2006年提高5個百分點;生活污水、垃圾處理率達88%,比2006年提高個4.6個百分點;農業投入品廢棄物回收率達95%,比2006年提高3個百分點;農業病蟲害綜合防治率達81.6%,農藥施用強度每hm23.12kg,比2006年下降了0.58kg;化肥施用強度為每hm2207kg,比2006年下降了4kg;化肥和農藥的利用率比2006年提高4個百分點。通過農業生態示范村建設,良耿示范村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全村積極開展了低產田(地、園)改造、農業標準化建設,加強了農村環境衛生的整治,既增強了農業發展后勁,又提高了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2.2 農民的生態意識進一步增強,發展生態農業促進了農民增收 市農業局在生態農業示范村建設中,不僅強調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還十分注重生態農業的經濟效益。針對良耿示范村實際,把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為生態農業建設的立足點和根本目標,讓農業的主體—農民自覺參與到生態農業的建設中,使生態農業建設與發展農村經濟、調整農業結構、推廣農業技術、提高農民收入有機地結合起來。到2009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5 180元,比2006年3 090元增加2 090元,增長67.6%。
2.3 加強農業執法,嚴肅查處使用禁用農藥,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確保農業安全 “十一五”期間,信宜市通過加大農資市場執法力度,清理整頓農資市場等措施,堅決查處甲胺磷、甲基1605、六六六、克百威、滴滴銻、氧化樂果、磷化鋅、硫線磷等高毒高殘留、國家嚴禁生產、使用的農藥產品近20種;大力推廣井崗霉素、春雷霉素、阿維菌素、魚藤酮、氯氰菊酯、福美雙、丙環唑等高效、低殘留農藥產品50多個。積極開展生物防治試點示范,探索機械化統防統治經驗,目前,信宜市已成立機械化統防統治專業隊伍12個,配備機械噴霧器具27臺,全市統防統治面積已達1.33萬hm2,占作物面積的53.1%。高毒高殘留農藥退出市場,高效低殘留農藥的推廣使用,有效地減少了農藥用量,保護了農業環境,確保了農產品安全。
2.4 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創建標準化生產基地 信宜市以“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為切入點,重點抓好水稻、玉米、香蕉、三華李、蔬菜、牛、生豬、肉雞、肉兔等大宗農產品的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工作,“十一五”以來,全市已先后建成無公害生產示范基地、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測土配方施肥示范基地、糧食高產示范基地、機械化統防統治示范基地、禽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豬-沼-果(稻、菜)”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等,示范面積3 333.33hm2,年產量達20萬t。示范基地建設有力地推動了節約型技術的推廣,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目前,信宜市肉類食品有限公司、廣東盈富畜牧發展有限公司、四海永豐種養場、錢排年年紅三華李專業合作社等11個企業的12個生產基地獲得了廣東省農業廳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11個企業生產的20多個產品獲得了農業部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證書”,無公害農產品年產量2萬多t。信宜市同富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信宜市郭氏果蜜業有限公司分別有2個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認證。據市農業局農產品檢測站多年多點抽樣監測,信宜市農產品質量合格率達96.8%。
“十一五”以來,信宜市還在抓好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抓好節水農業的推廣普及,大力發展玉米、番薯、木薯、馬鈴薯、花生等節水(旱糧)作物,滴灌、噴灌、微灌技術應用面積逐年增加。5a間,推廣普及節水農業技術,應用面積達3.51萬hm2(次)。
3 存在的主要問題與不足
一是資金投入不足。信宜市地處山區,經濟相對落后,地方財政基本上是保工資、保運轉的財政,難以預算大筆資金用于農業生態環境保護。
二是法規不健全。農業部門所履行的是《廣東省農業環境保護條例》中規定的相關職責,但對農田水利設施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耕地質量保護等的監管缺乏法律依據。
三是機構不夠健全。市農業局只設立土肥環保能源股,重點是負責全市的土壤、肥料、可再生能源建設及重大技術措施的組織實施,對農業污染進行控制與防治,但沒有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職能。
四是群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不強。過多施用化肥、農藥,人畜糞便未經處理隨便排放,生活垃圾隨處傾倒等現象普遍存在,這些都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4 對策和建議
4.1 對策
4.1.1 抓好農田水利設施建設 爭取上級重視支持,計劃“十二五”期間新建、改造陂壩150宗,建設泵站11宗,建設三面光防滲渠30km,清淤1 200km,新建機耕路7.6km,建設穩產高產農田1 333.33hm2,改造中低產田1 333.33hm2,力爭“十二五”期末耕地地力上一個臺階。
4.1.2 抓好農村沼氣等可再生能源建設,大力推廣“豬-沼-果(稻、菜)”生態農業模式 爭取“十二五”期末,計劃新建沼氣池5 000口,總池容達10萬m3,推廣使用太陽能熱水器500個,新建風能發電站1座,推廣應用“豬-沼-果(稻、菜)”生態農業面積達1萬hm2。
4.1.3 加大節約型技術推廣力度 計劃“十二五”期末,建設各類高節約型技術生產示范基地100個,爭取信宜市30%農產品通過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
4.1.4 控制化肥、農藥污染 堅持實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推廣普及生物防治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相結合,以防止農藥污染和天敵滅絕,糾正濫施化肥現象?!笆濉逼谀?,全市計劃推廣機械化統防統治面積10萬hm2,測土面積20萬hm2。
4.1.5 建立健全保護與監測機構 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及農產品檢測、監測、管理機構,提高農業環境監測、保護水平,確保農業生產實現良性循環。
4.2 建議 (1)建議盡快制定有關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健全各級農業環境保護機構,落實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經費,以確保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正常開展。(2)建議各級政府加大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抓好農田生態環境治理和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3)建議上級部門在安排農業生態保護資金時,對落后地區、山區予以重點傾斜,以促進落后地區、山區加快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盡快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為落后地區、山區人民脫貧致富創造更好的條件。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