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溫合金材以其良好的工藝性廣泛使用在航空等各個領域,但材料本身的組織結構,決定其必然在材料切削領域中極具有挑戰性的。文章就GE航空發動機內部典型高溫合金薄壁系列零件:如鎳基合金軸承轉子封嚴圈系列零件的加工工藝進行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機械加工工藝;鎳基高溫合金;薄壁
本論文內容主要包含以下兩個部分:
(1)概述部分:介紹GE公司軸承后旋轉密封件的結構特點和加工工藝難點;(2)工藝路線及機械加工:針對零件結構特點和加工難點論述零件加工工藝和機械加工過程;
1 GE典型航空薄壁零件結構分析
高溫合金材合金材料在各種系列航空發動機內廣泛使用,其輕質量化及大推重比,決定發動機內部零件需盡量采用薄壁零件,尤其是高溫合金零件。本文就GE航空發動機部分典型薄壁零件進行深入分析。
1.1 典型零件軸承轉子封嚴圈
1.2 零件材料及特點
1.2.1 鎳基高溫合金
鎳基高溫合金是以鎳為基體在650-1000°C范圍內,正是由于鎳基高溫合金特點,其材料被大量用于航空發動機中的高溫下長期工作的發動機零件。
1.2.2 工藝難點
該系列零件為薄壁零件,車加工時,零件大端止口及小端圓跳容易變形,銑加工時,零件輪廓度超差,不容易合格,熱噴涂后,零件小端圓跳超差。研制時遇到的具體問題如下:
(1)精車小端工序,精車內外圓時,由于內應力的釋放,造成大端基準平面度及圓度狀態較差,于是,小端外圓加工完成后跳動超差嚴重,一次加工不合格率在80%以上。
(2)銑加工花工序,花邊壁厚為2.54mm,數量為24-28處,輪廓度要求相對A,B,C基準不大于0.25mm,技術條件嚴格,一次加工不合格率達50%以上。
(3)修基準工序,大端基準圓度尺寸超差嚴重,不合格率約占20%,由于基準圓度超差,導致最終機加工序-修基準時找正困難,部分零件已無余量修基準。
(4)車涂層工序,熱噴涂造成發生變形嚴重,導致車削后涂層的跳動超差嚴重,即使在約束條件下,不合格率也在50%以上。
2 加工工藝研究
2.1 工裝和刀具選擇
工裝:工裝的好壞直接決定零件的加工精度,尤其對于高溫合金薄壁類零件,于是選擇合適的工裝至關重要。針對高溫合金薄壁件加易變形的特點,就以下幾個方面對工裝進行了考慮:
(1)結構剛性。工裝本身要具有足夠的剛性,確保零件裝夾后能夠承受足夠的切削力,不能存在加工中的零件竄動,且必須有輔助支撐部件,在不存在過定位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支承住零件易變形位置。
(2)結構靈活性。便于裝夾,結構簡便,拆卸方便,尤其時具有有輔助支承的夾具,常常需要在加工中進行裝卸,為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加工效率,需要設計輕便快捷的輔助支承模塊。
刀具:鎳基高溫合金是一種難切削材料,在加工中這兩種材料很容易產生親和,因此應選用涂有相對耐磨涂層的刀具,防止在切削中,刀具磨損過快,而造成零件表皮硬化,尺寸超差。
2.2 工藝路線
由于零件整體結構為薄壁環形件,極易變形,故考慮車加工應考慮粗精分開,車加工完成后進行銑加工,而后對零件進行修零件基準,然后進行噴涂,最后安排車削涂層。
2.3 車加工的攻關
針對制定好的工藝路線,對車加工進行了研制攻關:
研制初期零件余量安排:粗加工余量為4.5-8mm,半精加工單邊余量為2mm,精加工單邊余量為1mm。
研制初期零件加工方法:
(1)粗加工,采取四爪卡盤夾緊零件,直接用焊接刀進行去除余量。
(2)半精加工:采用數控臥車進行車削,機夾刀片去除零件余量。
(3)精加工:采用數控臥車進行車削,機夾球刀片去除零件余量。
研制初期所遇到的問題:
(1)精車小端工序,精車內外圓時,由于內應力的釋放,造成大端基準平面度及圓度狀態較差,于是,小端外圓加工完成后跳動超差嚴重,小端內圓跳動要求0.05mm,加工后實際為0.12mm,外圓跳動要求0.10mm,加工后實際為0.12mm。
(2)修基準工序,大端基準圓度尺寸超差嚴重,加工余量為0.254mm,但零件本身噴涂后基準跳動為0.2mm,最小余量處理論上只有0.05mm,但零件基準A平面度為0.1mm,零件夾緊及松開時,都會產生一定的變化,保證基準±0.025mm的公差十分困難。
拆分零件的加工工序,將銑花邊及銑加強筋分為兩道工序。
夾具方面:自制銑加工夾具,加工時,零件的大端向上:通過以上方法解決了,因刀桿過長問題,導致加工時,刀具震動,刀具打刀的現象。同時在加工時發現另一問題,加工時,零件僅有止口定位,無法將零件固定住,加工時存在零件竄動現象,這樣我們做了兩組銷子及在夾具上鉆孔。
3 加工工藝總結和推廣
此次對高溫合金零薄壁件的加工工藝方法的一次改進總結,發現了一些高溫合金零薄壁件的加工工藝方法,如何合理安排零件工藝路線,選用合適的工裝,選用合適刀具進行加工,安排合理的走刀路線;除此之外,也對刀具對零件加工中應用的重要性有所認識,這些方法和措施也會推廣到GE公司其它的高溫合金薄壁零件的研制中去,不斷摸索與創新。
參考文獻
[1]金屬切削手冊.技術中心金屬研究室.
[2]金屬切削技術指南.山特維克可樂滿.
[3]西門子編程教程.
[4]AMS4132.美國航空材料標準.
[5]機械零件設計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6]UG 6.0 編程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