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重點介紹了通過測井曲線微幅度變化和動靜結合分析提高對厚油層精細地質再認識的方法,提出了實施油層改造措施前的資料收集及分析方法,并針對不同地質特征對油層改造措施的可行性進行了論證及效果預測,對油田動態分析及措施前的選井選層方法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法指導,對促進油田持續高產穩產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厚油層地質;動靜結合;挖潛措施
1 厚油層精細地質再認識的方法
油田開發中后期進行儲層地質再認識需要充分利用現有巖心資料、測井資料、靜態地質圖件和動態數據進行綜合分析。
1.1 利用測井曲線提高厚油層地質再認識的方法研究
為了提高厚油層地質再認識的精度,選擇三組測井曲線分別用于研究厚層的巖性、物性和電性,根據厚油層的沉積韻律、厚層內部不同物性差異及電阻率高低評價厚層內部剩余油分布。
1.2 利用動靜結合方法提高厚油層地質再認識的方法研究
測井曲線能夠從靜態角度在縱向上較好地反映厚層內部剩余油的分布規律,然而剩余油的分布除了受巖性、物性控制外,還受構造(包括微構造)、井網、注水、采油速度等方面因素影響。因此,在摸清厚層頂部巖性、物性的基礎上,要綜合構造圖、沉積相帶圖、油層連通圖及注采剖面、壓力等資料進行綜合評價。
2 分析厚油層改造措施常用資料
分析厚油層改造措施常用資料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常用測井曲線、常用地質圖件和常用動態資料,三種資料互為佐證,互相補充,有利于全面分析厚層頂部剩余油分布,采取針對性強的改造措施。
2.1 常用測井曲線
從靜態角度來說,厚層內部剩余油的分布主要受巖性和物性影響,能夠反映剩余油存在的是電性資料,因此相對應地把常用于分析厚層內部剩余油的測井曲線分為三類:識別巖性的測井曲線、評價物性的測井曲線及評價電性的測井曲線。
2.1.1 識別巖性的測井曲線
能用于識別巖性的測井曲線較多,但有些特殊測井方法測量的井數較多,為了便于資料的查閱和應用,主要使用井徑曲線、自然伽馬曲線(或自然電位曲線)和微電極曲線。
2.1.2 評價儲層物性的測井曲線
三孔隙度測井資料常用于評價儲層的物性、自然電位和自然伽馬測井資料用于評價儲層泥質含量。受油田開采效率的制約,不是所有井都進行全部測井,因此本次對厚層頂部物性評價主要采用自然電位測井、微電極測井和聲波時差測井。
2.1.3 評價儲層電性的測井曲線
多數測井曲線能較好地反映厚層的電阻率,對厚層頂部電性評價主要采用普通電阻率、深側向測井資料。
2.2 常用地質圖件
不同地質圖件從不同側面反映儲層特征,對于厚層內部儲層的認識常用圖件有:構造圖平面圖、構造剖面圖、油層連通圖、柵狀圖、沉積相帶圖及油層綜合評價圖。
2.3 常用動態資料
動態資料中主要包括水井吸水剖面和油井產出剖面資料及井溫、壓力資料。主要用于分析井網、注采方式、壓力對厚層內部剩余油分布的影響。
3 厚層內部縱向上剩余油分布及措施前分析及效果預測
3.1 相別差異對剩余油分布的影響、措施前分析及效果預測
對于合層開采的油層,如果開采層段內部同時存在河道砂體和非河道砂體,經過一段時間的水驅開發后,剩余油富集帶主要位于河間砂中或河道砂變差部位。對于該類剩余油,如果不能實施分層開采,可以采取分段注水補孔、封堵結合方法,提高剩余油動用程度。
例如北4-100-P54井,從電測曲線上看,該層上部發育河道砂體,下部為非河道砂體。見效前,上部兩個主產液層相對產液占全井的60.4%,含水分別為89.6%和99.2%。下部三個有效厚度分別為0.5m,0.8m和1.5m的席狀砂體相對產液合計僅為15.2%,含水分別為83.7%、88.2%(其中中間的層不產液)。見效后,上部兩個河道砂體相對產液降為16.58%,含水分別為80.5%和72.7%,而下部三個席狀砂層的相對產液上升為60.2%,含水分別為83.1%、72.5%和89.5%。對比見效前后的產液剖面,反映出層間矛盾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北4-10-丙55、北3-10-P54和北3-1-P54井均有類似特點。
3.2 多期河道砂體疊加對剩余油分布的影響、措施前分析及效果預測
對于不同時期形成的迭加、切迭型河道砂體水驅后剩余油富集區域為砂巖的巖性變差部位,注聚后這部分油層能得到較好動用。
如北3-10-P54井,從其電測曲線可見,在上部切迭型河道砂體內,其上部巖性變差,泥巖回返明顯增多,而下部砂巖的滲透性較好,均質性較好,容易形成高滲透的水道。見效前該砂體下部相對產液60%,含水81.5%。上部河及變差部位見效前相對產液30.4%,含水79.9%,見效后相對產液占52.17%,含水為81.3%。
3.3 滲透性差異大的河道砂體對剩余油分布的影響、措施前分析及效果預測
同時開采的多期河道,滲透性差異大的砂體,剩余油相對富集于滲透性較差部位,注聚后這種河道砂體可得到較好地開發利用。
從北3-1-P56井的電測曲線上看,其PI1-4層是由三期河道相互切迭、迭加而形成的厚砂巖,見效前上部高滲透河道砂體相對產液為77.5%,含水93.4%,下部相對產液分別為4.6%、1.4%,5.4%,含水分別為89.7%,77.9%和89.3%。受效后上部河道砂相對產液降為8.18%,含水78.8%,而下部河道相對產液增加到91.82%,含水分別為85.8%、79.3%和92.6%。
3.4 厚油層內部非均質性對剩余油分布的影響、措施前分析及效果預測
厚油層內部由于非均質性影響存在一定數量的剩余油,厚油層內部剩余油富集區主要分布在砂體內巖性變差部位,聚合物驅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這些變差部位剩余油的動用程度,但由于過渡帶部位砂體顆粒較粗,易形成高水淹通道,因而,聚合物驅在這些部位,驅油波及面積受到一定限制。
例如北4-10-丙55井是一口基礎井網中的老井,從測井曲線可見,經過三十多年的注水開發,砂體內已經形成高滲透帶,但由于河道砂內部非均質性較強,因此注聚后仍有一定的效果,不過受效的持續時間較短,含水回升快。
4 結束語
總體來看,在水驅開采后,剩余油在河間薄差油層和河道砂體的巖性變差部位相對富集。生產實踐證明,注聚開采能夠較好地動用和挖潛這部分油層中的剩余油。在分析聚合物驅生產井受效狀況時,應對聚驅前(水驅后)剩余油的分布特征,注采井組的連通關系,油層本身的發育特征(尤其是電測曲線特征)等靜態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并利用動態資料(產液剖面,吸水剖面等)加以驗證,才能得出合理的分析結論。
參考文獻
[1]洪有密.測井原理與綜合解釋[M].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07(2).
[2]宋延杰,胡玉雙.地球物理資料綜合解釋[J].大慶石油學院,2005(7).
[3]雍世和.測井數據處理與綜合解釋[M].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02(8).
[4]隋軍,戴躍進,王俊魁,等.油氣藏動態研究與預測[M].石油工業出版社,2000(7).
[5]郭海敏,戴家才等.生產測井原理與資料解釋[M].石油工業出版社,2007(4).
[6]喬賀堂.生產測井原理及資料解釋[M].石油工業出版社,1982.
作者簡介:呂桂友(1965-),女,山東省膠南縣人,黑龍江省大慶職業學院石油工程系,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油藏描述、石油測井、油氣藏地質分析及應用、英語地質等教學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