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相互融合的全媒體時代已經到來,電視在全媒體時代遭遇到巨大挑戰,電視媒體的傳播地位動搖,引導力也被稀釋。但電視媒體完全可以變被動為主動,與社交媒體融合互動,克服其固有的問題實現新發展。一方面,電視記者和編輯可以借力社交媒體;另一方面,促進電視與社交媒體的深度融合,打造全新的社交電視。
關鍵詞:全媒體;電視媒體;社交媒體;挑戰;互動
在互聯網技術和數字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競爭日漸明顯,其中電視媒體與社交媒體也在形成新的競爭格局,如何讓二者化“敵”為友,實現融合發展,成為傳媒業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我們必須在了解全媒體時代發展的前提下,認識并看清目前電視媒體所遭遇到的挑戰,以尋求電視媒體與社交媒體全方位互動融合的共贏之道。
1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
早在2011年的時候,由鳳凰衛視和清華大學聯合主辦的“華語媒體高峰論壇——迎接全媒體時代”會議上,海內外華文傳媒學者與企業領袖,報紙、廣播電視與互聯網媒體之間首次專門針對“全媒體”這一話題展開深入討論。與會者無論是來自傳統報業、廣播電視還是新媒體,在論述中無不強調了“全媒體時代”已經到來。時至今日,“全媒體”已經不再是新鮮名詞,許多具備實力和野心的傳媒企業,已經轟轟烈烈地踏上了“建設全媒體”之路。
全媒體的概念是隨著信息和通訊技術發展、應用和普及,從“跨媒體”、“多媒體”等概念逐步衍生而成的,就是在以互聯網、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快速發展的前提下,在具備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段的基礎上,進行不同媒介形態(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網絡、手機等)之間的融合,產生質變后形成的新的傳播形態[1]。全媒體實際上是因為新媒體的日益崛起而產生的,它迫使傳統媒體必須通過與新媒體的融合來應對全新的媒體競爭。
2 電視媒體遭遇挑戰
在全媒體環境下,傳播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網絡成為重要的傳播力量,尤其微博等社交媒體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互動性強、影響力大。4月20日雅安蘆山發生7.0級地震,這是繼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又一次降臨在四川大地上的災難。與五年前不同的是,隨著社交媒體的高速發展,有關災難的討論瞬間成了最熱點話題,人們迅速參與其中。各大新聞機構及商業網站利用微信、微博在地震消息的傳播中起了極大的作用,對于無法在電視機前看直播的受眾,這無疑是最快掌握資訊的方式。作為新生的文化方式和傳播方式,社交媒體將深刻影響社會輿論的形成機制,成為新生的文化產業力量。
傳統電視一直被賦予“喉舌”功能,由于擁有強大的覆蓋受眾和權威信息的獨家發布權,在輿論引導中一直處于主導地位。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形態不斷出現和發展,極大地滿足了受眾需求,它們表現形式豐富多樣,便捷互動,擁有交互式的傳播方式、大眾化的傳播內容,大大轉移了電視觀眾的注意力。這在一定程度上“稀釋”了傳統電視的權威性和引導力。傳播力決定引導力,如果傳統電視抓不住年輕一代的受眾,吸引不了新媒體人群,對這些群體的輿論引導力便無從談起[2]。
3 社會化媒體與電視媒體的融合
盡管社交媒體已顯示了超越電視媒體的前景,但電視媒體完全可以變被動為主動,善用其獨具的特點,與社交媒體融合互動,克服其固有的問題實現新發展。一是從人的角度,電視記者和編輯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在選題的搜集、話題的確定、節目的宣傳推廣、觀眾的反饋和與之互動等各方面借力而發;二是從技術的角度,可以打造全新的社交電視,這會是電視媒體和社交媒體深度融合的必然結果。
3.1 電視記者和編輯借力社交媒體
如今,傳統新聞媒體的記者、編輯應該養成習慣,每天瀏覽QQ空間、微博、播客等社交媒體,對沒有掌握的獨家新聞線索加以利用,對有傳播價值的新聞事件進行深度加工。電視編輯以前都是憑自己的職業嗅覺、個人素質來抓取當前熱門新聞,但這樣難免有時顧此失彼,另外也有閉門造車之嫌,觀眾到底是怎么想怎么看的,常常無法確知。即使用收視率調查來確定和調整,也只是事后諸葛亮[3]。現在微博有一個自動統計功能,按照大家議論的問題,立即自動形成“熱門話題”榜,多少條微博在議論這個話題,全都記錄在案,并實時更新。幾乎所有的社交媒體都有這樣的排行榜,電視記者和編輯在確定當日主打話題或者新聞熱點的時候,就可以以此作為參考。
3.2 深度融合,打造全新的社交電視
如何把受眾重新拉回電視節目前,如何用社交媒體手段創新電視?社會化電視、電視社會化,或稱“社交電視”,就是一種新舉措。
電視媒體可以借助網絡力量,在電視機里內置社交功能,推出一個延伸在電視之外的新的與公眾互動的空間,即電視的社交媒體,讓電視成為一個社交化的終端,受眾在看電視節目的同時,既能評論電視內容,又可以相互回復評論,看電視不應該是孤單一個人的事情,連上網絡找到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好友一起邊看邊聊,才更有樂趣。
社交化電視重要的根本變化,是讓電視有機會回歸原先的主流社交媒介。隨著電視社交化的發展,大家借助社交功能很容易就可以獲得分享的樂趣。社交媒體的盛行,讓傳統媒體感受到了空前的壓力。如果電視借助社交媒體網絡,大家可以交流彼此看法,這是一種社交化體驗,它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從這個意義上,社交化電視不是一種新的電視形態,而是一種新的分享型的電視體驗,它的形成和發展是電視媒體和社交媒體全面融合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羅鑫.什么是全媒體[N].中國記者,2010(3).
[2]黎斌.電視融合變革: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的轉型之路[M].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7-1.
[3]胡俊.電視記者如何利用社交媒體[J].南方電視學刊,2012(3).
作者簡介:鞠文宙(1990,6-),男,漢,山東諸城人,就讀于臨沂大學傳媒學院廣播電視編導系2009級本科1班,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