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建筑進入了快速的發展階段,城市每天都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建筑是一個城市精髓的體現、歷史的積淀,城市建筑充分的體現著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所以一個好的建筑設計對一個城市氛圍的營造及市民的行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人們對建筑的設計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對建筑設計的創作方法需要進行創新,因為城市在發展,社會在不斷的進步,人們的審美觀點都在發生著變化,所以在建筑的設計上不能墨守陳規,需要開拓思維,從而使中國建筑的文化底蘊得以充分的發展與延續。文中分析了建筑設計手法的不同變化,同時對于目前建筑上的創新進行了具體的闡述。
關鍵詞:傳統建筑;設計手法;現代技術
我國的建筑創作一直遵循著傳統的創作手法,以民族、文化、傳統和社會的發展為基礎,并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而發生著新的變動。盡管在建筑創作過程中有著不斷的外來沖擊及自身發展的阻力,但中國的建筑創作仍能沿著自己的發展軌跡不斷的進行著變革和發展,從而不斷的進步,這是建筑創作的主流。中國建筑至今也能屹立于世界各項先進的設計當中,與其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及傳統的文化底蘊是分不開的。
1 歷史的延續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而在建筑設計中也融入了傳統文化的內涵,我國的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具有強烈的保護色彩,排外性比較明顯,所以在建筑設計方面還是以我國傳統的設計理念為主。在建筑的歷史中,無論是在佛教建筑還是學校教堂等,都深刻的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筑的文化內涵。我國的文化對于人民的影響非常深刻,所以在建筑設計的風格上,古建筑的形式還是比較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的。隨著時間的推進,在建筑風格上逐漸的有所變革,雖然說有些著名的建筑在形式上還具有明清時代的特色,但是現代內容也漸漸的彰顯出魅力。雖然說建筑設計的風格和理念一直沿用我國傳統的方法,具有排他性,可以維護我國的歷史傳承,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這種理念勢必要受到影響,對于建筑設計領域具有極大的挑戰。
2 建筑設計的變化
在時代的變遷下,世界融合的腳步越來越快,我國的發展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沖擊,隨之各種國際上先進的理念與方法不斷的傳入到我國,在建筑設計方面亦是如此。在西方文化傳入我國以后,對于建筑設計的風格和理念有了很大的沖擊,在吸取了國外先進的設計理念之后,我國的建筑設計有了很大的改進。比如說在柱的設計方法上,我國的傳統設計風格基本都是比較單調的,但是在引進西方的列柱以及柱廊等方法后,在形式上更加的豐富了。而寶瓶式的欄桿也豐富了原有的形狀,在視覺效果上要更加的豐滿。在屋頂的設計中,將過去那種大屋面、大屋頂的設計形式進行改革,實行切角、天窗等形式,豐富了屋頂的樣式。這些變化都是在吸收了外來文化后進行的改革,對于我國的建筑設計來說是一項創新,但是與國外先進的設計理念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所以我國的建筑設計要更加的努力創新,吸取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方法,結合我國的實際形勢,創造出建筑設計的新格局。
3 符號的提煉
建筑創作既有傳統繼承的一面,又有吸收外來文化變異的一面,體現了中國雍容大度、兼容并包的胸懷。中國建筑借助于異變文化以壯大自己,正是其生命力的所在。建筑師在實踐中汲取傳統建筑符號發覺各地民居特點,結合不同的環境條件,體現時代科學技術水準,應用國外先進的理論,在一些建筑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可以說超越了固有思維定式,體現了推陳出新的意向。例如,福州建漳浦西湖公園民俗館、儲英閣,北京炎黃藝術館,武夷山的武夷山莊,北京菊幾胡同四合院住宅,昆明99世博會中國館,中國國家圖書館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4 建筑設計的創新
建筑創作每次不成熟的演進,都孕育著新概念的萌芽。創新,就意味著離經叛道,標新立異。就大屋頂而言,是五十年代對解放前對某種建筑的回想。七大古都都在漫長歲月中,漢唐的雄建,六朝的繁華,宋明的勝景大多蕩然無存,只有寥寥的星點,供人們欣賞與憑吊。創新,就要求在現有文脈中有所突破。
無論大小城市,都有歷史的淵源,有很多城市有大量的古建筑、古街道。多年來舊城改造手法,總是把富有歷史價值的建筑群一刀切,夷為平地,來建設所謂現代化的居住環境。城市是現代化了,居民生活條件改善了,但同時也把城市變成沒有生氣的集中營,失去歷史文脈、親切感及歸屬感,這是不尊重歷史,破壞文明之舉,是城市發展的悲哀。部分適當的古建筑群,應保留翻新,創造新用途。更可以現代建筑手法,表達古建筑精神,創造出一種具有傳統風味又有現代精神的建筑物,來銜接保留下來的古建筑。這樣,城市建設會更加充滿人氣,多姿多彩了。用城市化的現代化的觀點看建筑,要重視建筑群整體和城市全局的協調,以及建筑與自然的關系,在動態發展中,追求相對的整體協調柔和和秩序的真諦。
建筑創作是一個繁榮時期,不少建筑博得了人們的好評,建筑新形象的探索,展現中華民族文化的理念,都有了新的開拓,把建筑推向一個新的高度。深入挖掘祖國傳統的精華,給建筑注入新的活力。在建筑時代觀上要強化建筑創新的思維,建筑創作上要有宏偉的思維,不要就建筑論建筑,要從城市中和體方面來全面考核建筑的意義。個體建筑要像城市門戶那樣,加強環境的意識,應考慮其總體的完整,環境的協調。中國地域廣袤,民族眾多,要深入研究地域文化的異同。結合時代的新理論,突出建筑的個性,使建筑有地方特色。要表達地方特色就要對各種組成特色的因素,深入了解,徹底消化。吸取精華才能通過設計的思考,發揮于建筑設計的構思中。希望今后我們能對自己的歷史文化和現實的需求及形成地方風格的各種因素,進行深入研究及提高對這方面的興趣。去創造能配合廣大市民需求及有地方風格的城市建設,吸收中國傳統建筑設計構想精華,并且充分發揮新時代的技術特點,創造滿足人們生活需求的建筑,空間環境。
5 結束語
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建筑業對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不僅為城市發展解決了人口居住的問題,同時還為城市規劃做出了貢獻。建筑設計是建筑所呈現出來的一種魅力,通過設計的風格和設計理念的展現,可以將城市的文化底蘊以及城市發展方向充分的展現出來。在建筑設計手法上一直進行創新,由于我國的傳統文化對人們的影響至深,所以傳統建筑的手法在現代建筑中還會有所應用,容易被大眾所接受。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觀念和思維都會發生變化,所以在建筑設計方面吸取了國外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將現代技術運用到建筑設計中,與傳統建筑手法相結合,展現出一種全新的設計理念,是對建筑設計理念的一種創新,為我國的建筑設計提供了更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李信言.傳統建筑形式與現代技術及功能的結合-昆明市行政中心12組團(會議中心)的設計探討.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11).
[2]王其鈞,圖解中國古建筑叢書-風格古建[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3]卜德清,唐子穎,劉培善,宋效巍.中國古代建筑與近現代建筑[M].天津大學出版社.
[4]梁浩奇.現代建筑設計與生態理念的融合運用探討[J].建筑學研究前沿,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