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貴州石板房是貴州布依族的典型民居建筑,以其獨具特色的形式成為貴州民居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石板房的歷史悠久,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其中仍有很多我們在現代建筑設計中需要的設計手法和理念,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關鍵詞:貴州;石板房;設計手法;理念
石板房是貴州少數民族布依族的民居形式,因貴州西部山高谷深,山勢陡峻,且巖山較多,居住在那里的布依族人民依山就勢,就地取石壘砌住房。住房除內部檁、椽、構架用木材外,屋面、墻體及隔墻均由石塊及石板構成,俗稱“石板房”,村寨也稱“石頭寨”。
1 貴州民居簡說
貴州簡稱黔或貴,位于我國的西南部,是一個以漢族為主,世世代代居住著布依、苗、侗等少數民族的省份。由于地理氣候條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貴州民居與云南等地的民居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其自己獨到的特點,它是貴州各族人民,用取之于自然的鄉土材料,通過木匠、石匠、泥瓦匠和普通的莊稼漢,通過日積月累、代代相傳逐漸創造出來的,它具有濃郁的山地特色和民族特色,樸實而又獨特的中國西部山地民居文化。貴州素有“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之稱,“地無三尺平”決定了貴州民居的建筑形態必須有效地適應這種山地的居住模式; “天無三日晴”決定了貴州民居需架空而樓居,以解決防潮、通風以及山地蟲害等問題。
2 貴州石板房的特點分析
布依族集中居住在貴州的西南部,頻臨四川省,屬溫帶氣候,溫度適宜,雨量充沛。布依族的石板房,是布依族民居中最獨具特色的一種民居形式。安順地區的滑石哨寨和花溪附近的鎮山石板鎮更以其保存比較完好的建筑及聚落形態,成為石板房中的典范。
2.1 總體布局特點——結合地形及周邊環境
現代的建筑創作中,對地形及周邊環境極容易忽視,在新、奇、特的追尋中,破壞改變了這兩個應該首先被尊重的外部條件。布依族的村寨多布置在依山傍水的平緩地帶,周邊環境優美,利用地形的高差,選擇宅基并靠山而建,發揮山地豎向組合的優勢。建筑物的朝向也順應地形的變化,與周圍自然環境結合,體現山地建筑的風貌。從這種聚落性的村寨布置中不難看出對周邊環境的尊重,建筑與環境渾然天成。當地氣候潮濕,當地的建筑為了適應這種氣候,多分為兩層,下層用來飼養牲畜豬、牛等,上層住人。
2.2 就地取材——名副其實的石頭房子
在布依族的聚居區,石頭漫山遍野,到處都是水層巖,巖層外露、節理分層、硬度適中。布依族的石板房從屋板、墻體、到房基都是這些薄厚不一的石頭建成的,放眼望去,山上的田地、村中的道路、宅邊的柵欄,到處都是這些石頭(圖1)就地取材,被石板房發揮的淋漓盡致。
石板房的墻體基本都是石塊砌筑,石板鑲嵌墻很少。石塊砌筑墻采用天然采集的塊石做干砌或漿砌,外表層不做任何加工處理,顯得非常粗獷自然。也有少數的墻體是用石板片與石頭結合起來砌筑的,和自然的山體肌理極其相似,不乏曠野之趣。
石板房的屋面最有特點,它的材質是較薄的片石又稱“合硼石”,可做不同規格尺寸的切割。大多數的屋面形式都是懸山頂式,均為雙坡排水,有些石板房的屋面石片裁切的比較工整,疊放如魚鱗狀,有的則采用天然板材,看似隨意卻又有規則(圖2),滲透自然之美。屋脊沒有脊瓦,將石片像瓦一樣疊砌整齊,形成屋脊。不過屋頂上的石片十年左右要翻修一次,將風化的石片換掉。
不僅對石塊運用自如,還有一些當地的材料也被自然的應用其中,如:竹子、木材等,對當地材料淋漓盡致的利用,使得建筑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了一體,使人深刻地體會到什么叫做生長出來的建筑。
2.3 對中國傳統建筑結構的沿襲--木結構為主的結構體系
石板房的看似石頭建成,實則內部是由木結構支撐,繼承了我國木建筑的優良傳統,使其雖然是石質建筑,但卻不同于西方古老的石建筑,而是我國獨有的。建筑四周看似牢固的石材墻體實則并不承重,而是木構架支撐著樓板和房頂,以傳統的立貼屋架為主,單排屋架由柱、瓜和穿枋以卯榫連接組成(圖3)。
說到現代的建筑設計,我們馬上轉過頭去學習西方,恰恰忽略了在我們的民族文化中,同樣隱藏著值得我們學習的設計手法和處理方式,不要因為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文化的不斷演進,讓石頭山、石頭房、石頭墻……,這些布依族人用他們勤勞靈巧的雙手創造的美麗驚異的石頭世界隱藏在現代都市的展覽館中!
參考文獻
[1]孫大章.中國民居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王紹周.中國民族建筑[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3]荊其敏.中國傳統民居[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9(5).
[4]陸元鼎.中國民居建筑[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