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礦權評估是指技術和經濟指標的評定和估算。礦產資源屬國家所有,所能轉讓的只是礦產資源的使用權,對其估價只不過是對探礦權和采礦權的估價。地質勘查單位在礦權市場中獲取、收購探礦證、采礦證,即取得礦權對其有效管理。地勘單位可以獨資維護礦權,也可合資經營礦權,使礦權得以投資開發利用,獲取更利潤。
關鍵詞:礦權評估;轉讓;合資經營
1 礦權評估
1.1 礦權評估的重要性
礦產勘查業是一個投資風險高、周期長的行業。盡管如此,在國際市場經濟中,它仍然具有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在近代礦業經濟迅速全球化的進程中又獲得一次新的發展機遇。如今,礦產勘查業已經完全市場化,并已進入資本市場的軌道,甚至于國家戰略稀缺資源鈾都已打破行業壟斷,在運行中已經形成一種行之有效的市場機制來刺激、平衡和調節勘查投資。為了化解投資風險和運籌資金,勘查單位之間的融資、勘查項目的權益轉讓、合資經營頻繁進行,形成了法律健全、競爭有序的礦產勘查業市場。在這類市場活動過程中,礦權評估及其權益轉讓,已經形成了一套可操作運行并被市場所認可的辦法和規程。
實際上在礦權經營中,不僅是獨立的評估機構從事這項工作,而且經營者(勘查單位)、投資者(銀行、金融機構)、交易者(證券公司)均需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進行相應的評估工作。
1.2 礦權評估原則和規范
礦權的評估根據具體評估對象的不同可劃分為四種類型:尚未探明儲量的勘查地、已探明部分儲量的勘查地、尚未開發已探明儲量的勘查地和礦山可采礦量。由于工作程度和評估對象不同,其采用的評估方法亦不同,但其評估的基本原理和規范準則卻是一致的。
1.2.1 礦權評估基本原則
礦權評估通常由兩部分組成,即技術評估和經濟評估。技術評估的核心是資源數量、質量和勘查地成礦遠景。經濟評估必須以技術評估為基礎和前提,其核心是資源未來可產生的效益在現時的價值。
就評估方法學而論,在目前礦業界中有兩種趨向,一種是經典的技術經濟測算原則,也是基本趨向,以折扣現金流量/凈現值法為測算基本方向,用資源、工程和經濟等綜合參數測算資源未來可實現的效益在現時的價值,即凈現值;另一種趨向則強調評估的市場原則,認為評估也是一種市場行為,以現時市場成交價來對礦權估價。
1.2.2 礦權評估規范準則
在長期的礦業活動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被市場和礦業界認可的評估規范,如《公司法》、《固體礦產勘查規范》及《固體礦產儲量評價規范》。該規范規定了有關礦產評估的原則、報告類型、評估者資質要求、評估者的獨立性、評估方法學、委托單位責任和評估報告的具體要求、技術規定及其責任制。它作為一種行業規范,對礦業成員單位具有約束力。
《評估規范》包括四點精髓:實在性、透明性、合格性和獨立性。確實精辟的刻劃出礦權評估成功的要領及其行為準則。
1.3 礦權估價方法
目前,在我國礦權市場流行的有七種礦權估價方法——即勘查投入法、地學指數法、合資條件法、資源單價法、模擬凈現值法、可比市價法和折扣現金流量/凈現值法。隨著探礦權勘查階段及其工作程度的不同,并根據是否探獲儲量,以及礦床勘查類型不同,致使評估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對礦權進行評估(見表1)。在礦權交易時,也可以一個項目同時采用三種方法,估算出其最高值和最低值,然后取其中間平均值作為礦權的最可能的估價值。
礦權估價通常用于勘查單位利用礦權作價上市、礦權轉讓、勘查項目的合資經營和勘查公司之間兼并融資時的資產評估。因此,估價的高低與該礦種當時的市場價格及其走向趨勢,以及礦業股市行情也息息相關。這似乎不合常理,但卻是市場經濟的特征,也是評估者和經營者應掌握的商業規律。
2 礦權的轉讓
2.1 探礦證、采礦證的有效管理
對于探礦證、采礦證的有效管理,首先是政府對勘查單位的資格審查,即申請者的技術和經濟能力。對于申請探礦權的公司,必須附有勘查單位資質證明,以及雇用或聘請的地質專業技術人員及其學歷證明,銀行注冊資金和公司經營人的資金證明,不合規定者不予受理。其次,在探礦證的發放和管理方面,主要有礦種、面積、時間、最低投資額、工作要求和押金六個方面。同時,礦權根據工作階段和程度的不同,又設立普查和詳查、勘探三個階段。
2.2 礦權權益轉讓
轉讓礦權的部分權益,由其他公司經營勘查,政府不予干涉,也無須政府認可,但需要報告備案。若礦權的大部分權益轉讓后需要更名持證者,就要通過政府的資質審查和認可,這也為交易市場化提供了依據和可行性。
對礦權所有權而言,在法律上屬國家政府所有,但其權益在市場經濟中已成為可轉讓交易的范疇。因此,政府對探礦證和采礦證的權益轉讓的商務條件不予干涉,只是對于接受方的資質條件予以審查、認可。采礦證的轉讓原則同探礦證有所不同,接受方除承擔《公司法》要求雙方達成的轉讓商務條件外,還要向政府交納“資本所得稅”,其原因在于已生產礦山的采礦證轉讓時,同時伴隨資本的轉讓。
3 礦權的合資經營
在礦權市場中收購探礦證、采礦證,即取得礦業權益。地勘單位可以獨資維護礦業權,也可以合資經營礦業權。由于地勘單位的財力狀況、經營方針不同,礦權通常采用互找對象洽談的方式進行合資經營,有時也會采用公開招標的方式進行,使礦權得以投資開發利用,獲取更大利潤。
對于提供探礦證、采礦證的一方而言,需要合資勘查的原因主要有:①礦權項目還有勘查遠景,但勘查單位財力不足;②礦權項目有遠景,但投資風險較大,欲找合作伙伴分擔風險;③礦權項目勘查遠景好,因勘查單位對礦種、地區業務等經營政策的變化;④礦權項目已見礦,并獲取一定儲量,但達不到勘查單位預計開采礦山的規模標準;⑤進入方主動積極希望進入。
在礦權市場上,獲取礦權以及合資開發非常普遍,從實踐中形成一系列有關礦權合資條件、協議結構、經濟要素、交易術語和自身權益的保護措施,這就要求地勘單位的經營管理者既懂得礦業經營又要了解國土資源法律法規。
3.1 礦權合資條件要素
礦權項目的合資與開發項目最大的區別在于其動態性和多變性,即合資的雙方都應根據礦權勘查項目的進程來確定合資條件,以保護各自的項目權益,通常采用“逐步轉讓”的方式進行合資勘查。在合資條件構成中,項目的時間進程點和權益方式是兩個最重要的因素。一般在時間進程上要掌握好兩個特殊的時間進程點:
(1)勘查中程點,是指在進入方投資一定數量后,出讓方對勘查項目是否繼續投入作出抉擇的時間點,這也是出讓方應有的權利。因為在進入方投入某些資金后,項目的勘查遠景、礦床規模、礦石品位和采選條件都已經明確,出讓方此時該作出合適的選擇,是繼續投資合算還是不再投資讓權益稀釋。若是一些好的礦權,其價值可觀,誠然是繼續投資合算,況且項目的權益大小對形成的價值或利潤差別很大。此時可用簡易的凈現值法計算項目權益大小造成的利潤差額,可與繼續投資額進行比較,然后作出抉擇。特別是找到好礦權幾率不高的情況下,出讓者不應隨意放棄自身權益的抉擇權。
(2)可行性研究完成點,指勘查項目完畢和詳細可行性研究完成的時間點。這時探獲的礦產資源已經明朗,礦權開發的價值已顯現出來,合資勘查雙方都希望明確擁有項目權益,而且出讓方希望可行性研究的詳細度和精確度達到銀行可接受的標準,之后申請銀行項目貸款,所以該時間點的權益關系在合資協議中常會被使用。
在合資勘查的協議中,經常提到明確雙方權益關系的五種權益方,即普通權益、合資權益、不還資權益、純利潤權益、礦產品提成權。
3.2 合資勘查方式及其協議
3.2.1 逐步轉讓方式
常見的合資勘查方式,即出讓方在一個合資協議中,根據勘查項目不同階段,與進入方商洽達成合資條件。由于項目的權益在法律上原屬于出讓方所有,具有主動權,因此這種“權益逐步轉讓”的合資方式在市場上得以認可。
在洽談協議時,對于合資條件常分項目前期、項目中期、項目后期三個階段來綜合考慮。
(1)項目前期階段
在合資勘查中,一般進入方要求在其投資額達到一定數額時,能獲得勘查項目50%或50%以上的權益(一般要求50%~60%),享有控制權或控股管理權。期間,進入方負責投資管理,也要求保持其隨時撤走的權利,但必承諾出讓方提出的某個時期的最低投入額和管理費的比例限額,確保當地國土部門所要求的最低投資額,保持礦權權益處于完好狀態。
出讓方在權益逐步轉讓的過程中,要求明確“勘查中程點”,保留對項目是否需要保持較多權益的主動抉擇權。
(2)項目中期階段
當進入方獲得勘查項目50%~51%以上權益時,出讓方有權抉擇是否按此權益比例繼續投資。若決定不投資,或者決定投資后中途由于勘查等情況發生變化提出中斷投資,此時出讓方的權益將發生稀釋下降。
(3)項目后期階段
如果合資勘查項目在開始洽談合資時,就有鉆孔見礦和重大發現,出讓方就會選擇最后可保留的權益。一般情況下,負資權益在20%-30%;純利分享權,在合資協議中采用很少;礦產品提成權,金礦為2%-5%,銅、鉛、鋅等金屬為1%-4%。
3.2.2 一次性轉讓方式
一次性權益轉讓的方式通常采用于兩個極端場合。一種用于礦權普查階段,工作程度較低,且出讓方急于出讓。另外一種用于項目勘查程度較高,以探明成型儲量的情況,這種一次性轉讓的原因有兩種:一是出讓方正需資金,出售部分權益:另一種情況是無礦山經營管理能力,欲尋找地勘單位為合作伙伴經營管理礦山,于是出售轉讓部分權益,使項目成為合資開發項目。如出讓方將項目100%權益出讓,便不成為合資項目了,這時出讓方的取舍即與礦產資源的評估密切相關。
4 結束語
申請、收購礦權是礦業開發的基礎,開發礦權是利國富民之根本。落實好優質礦權的開發是勘查單位大力發展礦業經濟、繁榮礦業投資的有力保障。勘查單位應努力做好礦權的評估、收購和投資工作,探索和完善礦業經濟發展新模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M].法律出版社,1996(8).
[2]鐘仁一.礦業權融資的難點與對策[J].中國地質礦產經濟,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