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轉基因大米的產業化問題又成為熱點話題。有媒體報道,中國農業大學黃昆侖教授用豬進行轉BT基因抗蟲大米的喂養實驗已完成,結果顯示,轉BT基因抗蟲大米與非轉基因大米對豬具有同樣的營養和安全性。實驗用豬在90天喂養期間,無中毒或死亡現象,皮毛順滑,行動靈活,飲食正常,生長發育狀況良好。公眾對于為何用豬而不是小白鼠來做轉基因大米的安全性實驗表示不解。

對此,中國實驗動物學會農業實驗動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趙德明教授表示,用豬做食品方面的實驗是對的,而且豬是很重要的實驗動物。豬的心血管、免疫系統、消化器官、眼球、腎臟、皮膚等在組織生理和營養代謝方面與人類有極為相似的地方,而小鼠、大鼠,特別是小鼠的實驗結果,往往在替換到人的代謝里,差得相對比較遠,由于豬跟人一樣,也是吃雜食的,拿豬做食品方面的實驗是比較理想的。
那么,為什么大家往往只聽說老鼠實驗,很少聽到豬呢?主要是因為拿豬做實驗太麻煩,在環境要求、成本投入上跟老鼠是不可比的。所以,醫藥、疫苗方面的實驗首選老鼠。
此外,該實驗的豬喂養了3個月,也是合理的。因為豬的生命周期就是這樣,它長到4-6個月就要出欄了,如果用一兩個月育齡的豬開始喂大米,喂3個月也足夠了,過去的豬的壽命能達到一年以上,但現在的豬半年就開始老了。趙德明認為,做3個月的豬喂養實驗,其實驗結果是有科學性的,但對于爭議中的轉基因安全性評價是否要用豬做實驗,是兩回事。
趙德明還告訴記者,如果說用豬做實驗,不僅要基于臨床觀察下結論,還要對它的小腸、肝、腎、肺等器官進行更細微的觀察,也就是察看組織病理學上有沒有變化,這需要組織病理學的專家來做。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告訴記者,黃昆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達上有些不完整,
而媒體對于該項實驗也存在誤解。根據國際動物實驗要求,評價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動物實驗,只需做大鼠實驗,做完大鼠實驗,轉基因食品的安全評價就可以下結論了。華中農大研發的轉基因大米在2009年就已經獲得安全證書,無需重新進行評價,此次豬的實驗喂的也不是華中農大的轉基因大米。
羅云波介紹說,此次豬的實驗是按規范進行的,除了生理指標,還做了組織病理學的觀察,所下的結論是可靠的。但進行豬的實驗,完全是“自選動作”,主要是科學家想探索更多的未知。轉基因產品種類很多,比如黃金大米要看營養轉化率,用豬做實驗,就可以觀察它的代謝情況,雖然沒有黃金大米,也可以做類似的實驗。轉基因作物還可應用于生物制藥,農作物作為生物反應器,把胰島素的基因轉到胡蘿卜里,把乙肝表面抗原轉到西紅柿,做口服疫苗,今后都要做大動物實驗,比如獼猴的實驗,這些跟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都沒有關系。
記者從中國實驗動物學會了解到,科研中拿來做實驗的動物種類很多,有小鼠、大鼠、兔子、貓、狗、豬、獼猴、蟾蜍等,由于實驗目的和要求不同,選用什么實驗動物當然也不同。目前,國家對于大小鼠、兔的實驗都有標準,比如用多大的老鼠,多少只,有什么喂養要求等,但是對于豬的實驗,國際國內都還沒有標準。
補鈣越多越好嗎?
每天攝入超過推薦量的鈣會帶來某些風險。人體每日所需的鈣與年齡、性別有關:70歲以下的男性和50歲以下的女性,每天需補充1000毫克鈣,71歲以上的男性和51歲以上的女性,每天所需鈣量上升到1200毫克。 (美國全國骨質疏松基金會)
病毒能摧毀個人電腦?
網絡安全專家說,能夠對硬件產生影響的病毒案例,如比較著名的“震網”病毒,是通過影響計算結果,導致核電站離心機失控發生故障,但也不是直接破壞硬件,而且有多種措施輔助才能實現目的,不能簡單認為是病毒發揮的作用。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