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針對有網友稱北京癌癥發病率驚人一事作出回應。引發熱議的微博博主稱自己1977級30余名留京同學中8人患癌癥,而赴美就業的20余人無一癌癥。對此,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表示,美國癌癥發病率總體達到500/10萬,老年組甚至還高于北京,“北京癌癥發病率達到25%的說法并不是事實。”(綜合媒體近日報道)
上述微博分別列出了患癌者所住醫院,又有鮮明對比,觸動了很多人對環境污染的焦慮感和對癌癥高發的恐懼感,不少人都因此表達了對北京環境惡化的深深擔憂。如果微博所述為事實,確實應該引起流行病專家的密切關注。不過據此推斷北京的癌癥發病率是典型的邏輯謬誤,顯然不能根據“30余名留京同學中8人患癌癥”的個案得出“北京癌癥發病率達25%”的結論。
諸種邏輯謬誤中一種常出現的謬誤叫“個案統計”或“小眾統計”,也就是僅僅根據個案而推出一個結論。說吸煙更易致癌,你說,我父親吸了一輩子的煙也沒有得癌癥,由此判斷吸煙不會致癌。這就是典型的“小眾統計”,不要說“父親吸了一輩子煙沒得癌”不能成為“吸煙不會致癌”的論據,即使“我身邊的朋友吸煙都沒得癌癥”也不能得出同樣的結論。因為這樣的統計依據的是個案或小眾,而“吸煙會不會致癌”的判斷得依據科學的取樣和統計,在多大范圍內取樣、如何取樣、如何計算,都須遵守統計學規范,不是隨意問幾個人或隨便根據個人經驗就能給出一個統計結論的。
不過,官方對“30余名留京同學中8人患癌癥,而赴美就業的20余人無一癌癥”的分析并沒有贏得公眾理解。專家解釋稱:美國癌癥發病率總體達到500/10萬,老年組甚至還高于北京。很多人憑本能就稱這根本不可能,美國的老年癌癥發病率怎么可能高于北京呢?很多人都覺得這個數據不可信,都稱自己身邊的人得癌癥的越來越多。
當科學統計的數據與人們的想象不一樣時,人們常常會去質疑科學數據。這是人的一種本能,可理性的公眾應克制這種對想象的依賴和惰性,應學會科學地思維并接受不符合自己想象的結果,應尊重科學統計的結果和有證據支撐的事實。
癌癥的發病率是一個科學問題,不能根據個人感覺去做判斷。一方面,我們可能感覺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媒體整天報道各種食品安全丑聞,也感覺身邊得癌癥的人似乎比以前多了。但這些只是“感覺”,不同的人感覺不一樣,不同情境和情緒也會給人不同感覺,比如媒體剛報道了一個名人患癌、一個名人因癌去世的消息后,在“信息可得性”的幻覺下,這時人們更會悲觀地認為癌癥發病率很高。
人們的感覺往往會單一地夸大某一因素,而癌癥發病率受到很多因素影響,環境污染和問題食品當然會提高其發病率,但醫療條件和衛生環境的改善、健康飲食觀念和生活習慣的普及等,也會降低其發病率,所以統計癌癥發病率是一個很專業很復雜的事,不能想當然。
看待很多社會問題都需要這種理性,要警惕“小眾統計”,要克制那種對自身感覺的致命自負和傲慢自閉,要意識到自己的感覺很多時候不一定正確,保持一種隨時可以被科學和事實說服、以事實修正自己感覺的準備。我們感覺政府常常說謊,感覺官方常常會掩蓋對自己不利的信息,可當官方給出了確鑿證據并公布了事實后,就該放棄那種“官方說什么都不對”的感覺,從而接受事實。
有些人總感覺中國什么都比美國差,但事實上中國也有很多比美國強的地方;有些人總感覺現代社會越來越不安全了,整天看到的全是壞消息,其實社會并沒有變糟糕,這只是自己選擇性接受信息的結果,或者是因為信息開放讓壞消息變得越來越明顯。
要學會接受不符合自己想象的結果,更要對符合自己想象的結果保持某種懷疑,我們常習慣于將想象當作現實,根據想象的碎片去拼湊事實,而不是用調查和證據去還原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