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最近在社交網站上紅到發紫,因為它推出了一款印有“朕知道了”四字的紙膠帶,這四字甄選自宮中密檔朱批,就是當年康熙皇帝真跡的復制品。
想起我半年前造訪故宮的情形。臺北故宮和你所知道的博物館一樣,收藏著代表歷史痕跡的軟硬物件,毛公鼎、肉形石、翠玉白菜,簡稱一鍋白菜燉肉,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核舟記》里面提到的橄欖核小船,也當真精致到每一扇窗都能活動,就連教科書中那句“袒胸露乳”都被那雙巧手刻畫得精致到位,讓我排長隊也排得心服口服。
也許是那場近五小時的博物館之旅太過美滿,抵消了我對于博物館冷冰冰的部分印象。意猶未盡,回家依靠網絡又發現,如今的博物館又有新故事了。老北京似乎也在城里藏了百余家博物館,不止是恢宏的故宮,更多的是你想都想不到的專項博物館;或是去百工坊博物館欣賞傳統宮廷藝術精萃“燕京八絕”,或是讓如我似的軍事迷們尖叫的中國坦克博物館,還有中國西瓜博物館——你得來一次這里,才能知道好吃的西瓜從哪里來。
不過在所有博物館里,位于北京石景山區的中國宦官博物館要特別介紹。早在博物館專題新鮮出爐之時,我們這里的一個小編輯就嚴肅告知大家,她的畢業論文名為《論好太監是如何養成》,據說當初為了這個,她專門對宦官博物館做了研究。在這間中國宦官博物館里,普通人可以了解更真實的太監,即便在史家留給后人的文字中,他們常常成為浮華和污點,但其中佼佼者的歷史功績卻不能被抹煞,比如發明造紙術的蔡倫,下西洋的鄭和……對了,小貼士是博物館中有一間屋里放了干尸,參觀前,請務必做好心理準備。
除此之外,地球上究竟還有哪些我們不知道的博物館?為了滿足我們的求知欲,編輯們開門見山,在雜志內容中介紹了國外的獵奇博物館。而身處上海,請你也別對免費開放的博物館視而不見,仔細研究一些身邊的筷子博物館、玻璃博物館、老相機和打字機博物館,也許能夠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零零零年以前,上海就已有64家博物館,如今的數量恐怕早已過百,在這些博物館中編輯們也甄選出一些標新立異的來,極具夢幻色彩的八音盒博物館、收藏愛好者的天堂火花博物館……當然,作為愛酒的人,我必須對酒類博物館做個小推薦。單說黃酒博物館,坐落于黃酒之都紹興。參觀者就可以通過傳統釀酒工具的陳列、現代的三維立體成像技術,并配以詳實的語音講解,真正了解黃酒的傳統釀造工藝流程。但最有趣的莫過于投壺之禮,坐在椅子上,身邊漢服侍女環繞,將矢擲入壺內即算投中,體驗一把古代士大夫以酒為樂,以酒為禮的娛樂方式。如今的博物館不只是走馬觀花,更具備令人蠢蠢欲動的參與度。
假如你仍以為“博物館”就是學術、枯燥的全部意義,那么我想問你,多久沒去博物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