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最愛的美劇《犯罪心理》里,有一個名叫Spencer Reid的天才博士,智商187,就像一本百科全書,無論是科學(xué)、文學(xué)、哲學(xué),還是犯罪學(xué),他永遠(yuǎn)都無所不知。可是我卻總記得他在唐人街吃飯的那一幕,手拿一根筷子,卻怎么也撈不起那面條。
不只外國人,其實很多中國人也不會使用筷子,這是我在知道要采訪上海筷箸民間博物館之后觀察周圍人得出的小小結(jié)論。不少人(不分年齡大小)夾起筷子時筷子呈X字型,搖搖欲墜。而“中國藏筷第一人”藍(lán)翔老先生曾說,筷子的正確使用方法是用右手執(zhí)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個手指自然彎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兩端一定要對齊。用餐前,筷子要整齊碼放在飯碗的右側(cè),用餐后,則要整齊地豎向碼放在飯碗的正中。
這位已邁入耄耋之年的“中國藏筷第一人”至今已收藏到2000多雙各式各樣的筷子,在他的私人藏筷館里,他不緊不慢地給我們展示了其中珍貴的幾雙,而我抓緊問了我最好奇的問題——為什么會想到收藏筷子。一切要追溯到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期間,當(dāng)年周總理教他如何使用筷子。當(dāng)這雙筷子剛被放置到桌上,一位加拿大多倫多的記者立馬一個箭步?jīng)_了上去,搶走這雙筷子揣到自己兜里。這位記者先生到美國,很多收藏家希望收購這雙筷子,價高者甚至開到2000美金,這位記者不為所動。藍(lán)翔老人在看到這篇報道后深受感觸,“外國人很重視中國筷子的收藏,但是中國人自己不重視,一直到我收藏筷子的時候,中國沒有任何人收藏筷子。”
在不斷收藏筷子的過程中,藍(lán)翔老人還在不斷地鉆研筷子背后的文化。“最早以前,老祖宗們上山挖野菜,然后放大鍋里煮,開水很燙,無法直接用手,所以他們就想到拿樹枝撈起來送到嘴巴里。”送了1000年,便漸漸有了筷子這一雛形,不過當(dāng)時并不是“筷”,而是“煮”。“當(dāng)然‘煮’也不能代表筷子,所以就把下面四點去掉,變成了‘箸’。”
而最后演變成“筷”的過程也經(jīng)歷過幾多波折。中國人很迷信,尤其是船上的漁民們,他們認(rèn)為“箸”和“蛀”同音,木頭船要是被蟲蛀了可就沉掉了,所以他們對這個發(fā)音特別討厭。“你仔細(xì)看《紅樓夢》,里面既有筷,又有箸,說明那時候正是過渡時期,所以曹雪芹兩個都寫了。但是你在《康熙字典》里,找不到筷,因為康熙皇帝不承認(rèn)這個字。”老百姓,尤其是江南水鄉(xiāng)的老百姓,為了這個字斗爭許久,終于把“箸”字給淘汰了。
藍(lán)翔老人把自己所研究的關(guān)于筷子的文化寫成了六本與之相關(guān)的著作(其中《中國筷子藝術(shù)》還被翻譯成了英文版和法語版),采訪中他一直反復(fù)強調(diào):“中國人太不重視筷子了,我所做的一切,至少要讓每個人知道,筷子是中國人發(fā)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