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時候,博物館就等于春游等于秋游,彼此排排坐在冷氣開到足的大廳里,呆滯地聽著模棱兩可的解說詞,昏昏欲睡,白來了一趟。在我的定義里,好的博物館,要有一個能讓參觀者親身參與到制作的環節,生動的示范好過文字上的長篇大論。直到參觀了上海玻璃博物館,才發現小時候的期望并不是夢。
玻璃博物館的展廳由兩座舊廠房改造,主展廳的入口設計靈感來自變化無窮的萬花筒,站在這里,不僅可以看到無數個自己,還能從各個折射面上看到前方五塊大屏幕的片段。和幾乎所有的博物館一樣,這里有大段的文字和斑斕的圖片,向你解釋玻璃的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例如玻璃原本是什么,玻璃為什么會有不同的顏色,以及是中國先有玻璃還是外國先有玻璃。要是你和我一樣,覺得這些冷冰冰的解說詞不夠生動跳躍,先別下定論,現場吹制玻璃一定能吊起你的胃口。
作為從液態到固態銳變的藝術語言,吹制玻璃是一門十分古老的工藝,它也是玻璃藝術中最能測量制作者藝術修養和技術水準的卡尺。從柔軟到堅硬,從火紅炙熱到晶瑩剔透,不是親眼目睹,很難想象最終呈現于眼前的那些玻璃曾受過火的歷練。
采訪當天,我們遇上的是博物館里經驗老到的周師傅和于師傅二人的演示。講解員告訴我們,因為吹制技術是一種難度極高的純手工操作,所以一般都需要團隊作戰,而且各成員需要默契配合,才能最終完成作品。
只見周師傅先使用1.2米左右的中空鐵棍從銀色的電熔爐里挑出熔融的玻璃料,依順時針方向在鐵管頭部3厘米處卷起,這時候挑出的料會因為重力的作用有所變形,所以需要人不斷地搓動鐵管,以保持玻璃料均勻地留在鐵管前端。待玻璃顏色稍暗后,周師傅即刻進行小泡的吹制,稍微吹一點氣。“因為玻璃本身的物理性質,無法一次將料吹制成型,至少要兩次才能完成,而大型復雜器物則甚至要經過數十次努力,吹制工藝的精深與奧妙便在反復浴火中體現。”
待小泡稍許冷卻后,即可用它來第二次取料。而后進入吹制的整形階段,只見周師傅手握模具進行塑形,被搓成圓球形的玻璃料的左右兩邊同時被拉起一小截突起物。“你們誰能猜出周師傅正在制作的是哪個會飛的動物?”耳邊響起天馬行空的答案——鴿子、烏鴉、麻雀,甚至還有人回答憤怒的小鳥。在大家發揮想象力的同時,于師傅也拿出另一根鐵管,從電熔爐里挑出一小塊玻璃料,傳遞給周師傅。當兩塊玻璃料接觸后,周師傅把其中的“后來者”進行拉伸塑形,熟練的手勢操作下,僅幾下功夫,一只挺立婀娜的天鵝就制作完成了。
在親眼見證了玻璃從無形到有形的過程后,在場每個人都躍躍欲試。每一場吹制玻璃的演示環節,都會有一位幸運觀眾被抽中上臺,體驗一把“吹”玻璃的奇妙環節,如果你也想見證奇跡的一刻,不妨來玻璃博物館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