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催得蟹腳癢,也催著人們扎堆來看大閘蟹的熱鬧,他們討論著自己吃的蟹來自哪片水域,討論幾年前的“湖蟹洗澡”——因為陽澄湖大閘蟹的暢銷,其他幾處湖蟹主人也從各地趕來要沾一沾陽澄湖的財氣,將自己那些并不遜色的蟹僅在此地過水,便成了陽澄湖大閘蟹,身價暴漲;也有人一邊討論著,曾在陽澄湖邊一元錢就能買到一個防偽蟹扣——它是一只陽澄湖大閘蟹的出生和終身居住證明,一邊別別扭扭地對自己的盤中蟹表示懷疑。
而今年9月份的“鯰魚事件”逼著人們刷新了心理極限,從糞便污水到雞鼠死尸,走上大排檔的鯰魚幾乎無所不吃,即便知道鯰魚是種什么都吃的動物,即便擁有“你吃我我吃它”的食物鏈常識,大腹便便的食客們也看出一頭冷汗,自己吃進肚的活物,究竟是吃什么長大的?
七月去了太湖的一家蟹莊,便徹底放下執念,不再糾結自己吃的蟹是不是來自陽澄湖了。因為假如不求甚解,追求的就是浮華的名聲與稱號,當然辨不出李逵和李鬼。農園主知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媽媽懂得育兒之道,度假范兒的美貌蟹莊板娘也會告訴你,想吃到好蟹,就得知道好蟹吃的是什么,螃蟹的好身體也是吃出來的。
“越富有的地方蟹養得越好。假如食物不好,水草微生物不夠豐富,蟹再大個也只是徒有其表,里面會空空的。江浙滬算是魚米之鄉,水土養人,蟹也壯。”飼料天然是必須的,湖底的居民,一日幾餐葷素搭配,靠食用螺螄、小魚等生物來吸收鈣質,食用活水湖泊中的水草和玉米來生成蟹膏和“紅油”。用板娘的話通俗來講,“玉米長顏色,小魚螺螄長高個。”但最讓她自豪的還是越南運來的水草,對大閘蟹來說,水草既是食物,又能躲在下面遮陰避暑,可以凈化水質、淡化水的肥度,水草還是螃蟹助產士,螃蟹媽媽在生娃娃的時候也可以抓住水草,減少體力消耗。但板娘嫌棄普通水草的怪味道,找了很久,直至找到這種散發清香的越南水草。因是家族生意,為蟹莊挑種的都是十幾二十年經驗的老師傅,深藏給螃蟹“看氣色”的絕活。螃蟹除了必須活絡,也要有好氣色。“青殼白底,白底其實是不對的,真正好的螃蟹要起蠟油黃。”蠟油黃是哪種黃?師傅搜腸刮肚也沒找到形容詞,只好表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說老板娘是螃蟹女王,是因為她有很多吃蟹花招,比如“肚子朝天,反過來蒸,肚子好兜住油不要跑掉”,還有“吃大閘蟹要抓緊好時節”。九月到十月上旬吃母蟹,足夠香滑,再遲些,一些早熟母蟹偷偷跑去交配受精,蟹黃偶爾會有咖啡巧克力的顏色,雖然很有營養,但總歸有些反常。而香港人愛吃公蟹,十一月中旬之前口感很好,但十一月下旬有就會略硬的膏蟹口感。總之一句話,板娘的終極愿望是希望大家按時令吃東西。因為愛好養生,她家賣螃蟹時總配套送上一些紫蘇葉,“大閘蟹涼寒濕的特性沒法改變,那就需要注重配料,干紫蘇葉也是入藥的,本身可以解魚蟹毒,去濕。最好放在水里蒸,不建議煮,因為蟹湯蟹水會讓蟹更加寒涼。”即便是簡單蒸煮,她也有一套經驗:二三兩的小蟹蒸上十分鐘,十月份吃雄蟹時蒸25-27分鐘就夠了,等到十一月蟹膏結塊時一定要蒸半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