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位於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宣佈,中國於2013年8月27日簽署《稅收事務行政互助多邊公約》(下稱《公約》),這標誌著中國正式加入全球共同打擊逃稅避稅的行列。
目前已經有包括G20成員國在內的56個國家簽署了這項公約。中國加入後,意味著中國將通過《公約》參與到全球共同努力打擊逃稅避稅的合作中。OECD還表示,這份旨在打擊跨國逃稅的多邊協定,一旦簽署將是對國與國之間自動交換稅務資訊表示接受和同意。
交換稅務情報收起保護傘
為了實現利潤和資本價值最大化,企業跨國逃稅、納稅人跨境避稅等金融犯罪行為如今早已不是什麼新現象了。而近幾年來,隨著各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員、資本、商品和服務在更大空間範圍內的加快流動,以及全球經濟在危機中緩慢復甦的大背景下,由於各國稅法規定上的差異,給納稅人帶來了較大的稅收籌劃空間,也為納稅人逃避稅行為創造了條件。同時,各國銀行法為納稅人金融隱私權設置的嚴格保密制度,也給納稅人的逃稅行為撐起了「保護傘」。
打擊由於各國稅法規定上的差異和銀行法種種漏洞而產生的逃稅、避稅行為,進一步加強國與國之間的信息溝通和交流,再一次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1987年OECD與歐洲委員會共同起草了《公約》,在尊重納稅人基本權利的同時,幫助各成員應對國際避稅。與雙邊法律機制不同的是,《公約》作為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多邊稅收合作公約,其對於加強國際稅收合作、打擊和遏制非法逃避稅行為以及維護各國國內稅收利益具有積極的作用。
經議定書修訂後的《公約》於2011年6月1日生效。經合組織秘書長安赫爾·古里亞在聖彼得堡宣佈,截至目前,全球56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二十國集團所有成員,已經簽署這一多邊協議。這表明全球各國將團結一致,共同應對稅收問題,推動稅務合作。
中國加入合作 意義重大
2011年11月3日,中國在G20戛納峰會上簽署了加入《公約》的意向書。2013年8月27日,王軍代表中國政府在法國巴黎簽署《公約》。這表明中國在加強國際稅收合作、擴大國際稅收徵收網絡和提高對跨境納稅人的稅收征管與服務水平上邁出堅實一步。
王軍說,《多邊稅收征管互助公約》是中國簽署的第一份多邊稅收協議。這一協議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之際簽署,標誌著中國稅收領域的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和擴大,具有重要積極意義。近年來,中國政府積極參與國際稅收合作,展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古里亞說,中國在國際稅收合作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還將與經合組織保持密切合作,進一步推動這一領域的合作與發展。
全球加緊打擊逃漏稅
打擊跨國避稅逃稅自金融危機之後一直是全球熱點,也是2013年9月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召開的G20峰會的主要議題之一。OECD和G20國家的主要目標是要解決大型跨國企業利用「避稅天堂」逃稅的問題。
所謂跨國逃稅是指一些企業為了獲取稅收上的好處,常會轉移一些利潤到低稅收國家,以便支付很少甚至不用支付稅費。包括谷歌、亞馬遜、蘋果和星巴克等在內的多家跨國企業都曾被抨擊有過逃漏稅行為,並引起全球關注。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2013年7月底公佈的數據,2012年中國反避稅對稅收增收貢獻346億元(人民幣,下同),是2008年的27.9倍。此外,5年來通過轉讓定價相互磋商,為跨境納稅人消除國際雙重徵稅195億元。據了解,中國現在的避稅手段主要包括高管、權貴等常用可一次性操作完成的資本外逃,在新加坡、維京群島等避稅地註冊公司轉移利潤實現避稅,以及通過專業籌劃改變居民身份等手段,這些手段不斷發展,加大了中國稅務機關的國際反避稅工作難度。
另外,20世紀50年代以來離岸金融中心迅猛發展,但在其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避稅功能也被大肆利用,因此誕生了維京群島等一批「避稅天堂」的國家和地區。此後新加坡及歐盟小國在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也開始設立保稅區、避稅區。此外,一些傳統的低稅率地區也較為企業所熱愛,如中國香港和澳門地區。
2013年7月份舉行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期間,OECD發佈報告稱,一些跨國公司利用法律漏洞或「避稅天堂」「合法」避稅的現象十分嚴重,國際聯手打擊跨國公司避稅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