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創造世界前所未有的經濟持續成長的奇跡,每一段轉變發展的時期,經常會有很多發展方向的探索,持續不斷推動對外開放以及對內改革,讓中國大陸也尋求到最適合發展的方向。
從1992年鄧小平南巡,到中國大陸在2001年加入WTO,與2013年啟動中國(上海)自貿區,幾乎每10年,中國大陸的進一步開放,都推動了全球化的進程,也引發了新一輪的發展浪潮。「改革為進步,開放為發展」,也是過去30年中國大陸發展的寫照,而中國大陸每一次的開放,也帶來新的商機。
自貿區是金融開放試驗田
此次中國(上海)自貿區成立,除了在貿易自由化領域的開放為主軸外,最大的變化,莫過於在金融市場的開放。中國大陸仍採取外匯管制,資本賬項目未能自由兌換,長期以來,鼓勵資本流入,限制資本輸出,形成資金單向流動的問題,造成金融市場的資金氾濫,人民幣持續升值,不利出口型企業的競爭,也同時限制了中國大陸對外投資,使企業走出去的全球化步伐受到局限。
可以預見,中國(上海)自貿區的成立,率先在資本賬項目開放自由兌換,清除了資本輸出方面的限制,為對外投資提供更大的便利,將會吸引更多企業積極擴展全球市場,也為長期在中國大陸投資的外商企業,提供了融資管道;而金融市場的開放,將解決企業進一步投資中國大陸的資金流問題。外商企業未來進入中國大陸投資,可望改變過去資金直接從境外匯入投資的模式,更多會考量在上海融資後,再到境內其他地方投資,擴展市場。這一趨勢,很值得到大陸投資的臺商關注。
自貿區是兩岸經貿升級版
今年臺灣推出「五港一空」(蘇澳港、基隆港、臺北港、臺中港、高雄港和桃園機場)自由經濟示範區,再與剛成立的中國(上海)自貿區,確立了一個兩岸經貿的橋頭對接點,貿易自由化讓兩岸經貿進一步升級,可以預見兩岸的人、貨物、資金往來將更加通暢。
進入WTO後,兩岸經貿也持續成長,而臺灣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也力求經濟轉型,兩岸經貿已成臺灣經貿的重心,比重將會進一步提升,因此,此次中國(上海)自貿區的成立,勢必加速臺灣推進亞太自由經貿中心,融入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助力將臺灣打造成「亞太產業創新整合、新世代國際物流、國際人才培訓、亞洲重癥與觀光醫療中心、農產品加值運銷」等五大中心。
臺灣擁有全世界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優勢,同文同種,語言的溝通沒有障礙,還有接近中國大陸的地理優勢,可以讓臺灣優質的產品與產業,率先透過自由貿易區的接入,成為此次中國(上海)自貿區成立和開放的最早受益者。同時,我們也發現,中國大陸的企業,隨著兩岸投資與保障促進協議簽訂後,也開始熱衷到臺灣投資,透過與臺灣企業的合作,迅速打開國際市場。
從沿海開放到「環中國經濟帶」形成
從鄧小平南巡後,深圳率先成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後延伸其他沿海城市的開放,中國大陸已逐漸從點到線,進入全面的發展。此次,上海率先啟動自貿區的對外開放,其實,也是為未來全球經濟一體化做準備。上海成為中國大陸全球化的橋頭堡,無論地理位置、歷史角色、完善機制等條件,都具備擔當此大局的前沿條件;同時,位居長江與沿海的重要樞杻,也是全球未來謀取龐大的大陸內需消費市場,很重要的立足點。
若將中國大陸視為大區域中心,則中國週邊國家與地區的經濟規模、接壤範圍與數量,都對中國未來經濟長遠而持續的發展,具有很大影響。這幾年,我們也看到,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時代來臨,中國大陸與週邊國家與地區形成了多個區域經濟合作的趨勢,像中國-東盟自貿區、金磚四國的合作、上海經合會、兩岸ECFA的推展等,這些都將逐漸與港澳形成大中華經濟區域的格局。
隨著自貿區的試驗成功,並推展至與周邊各個經濟體的交流與往來,「環中國經濟帶」將逐漸成形,目前僅僅依賴沿海開放的貿易格局,將走向結合邊境貿易的更加寬泛的合作平臺,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格局也將發生重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