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質檢部門在進行產品或者技術的鑒定以后,有一個公開的、面向大眾的信息平臺,發布對其合格產品或者技術鑒定的準確描述,老百姓受廣告蒙蔽以及上當受騙的情況自然要大幅下降。明星也可以降低他們成為虛假廣告“幫兇”的風險。
食品安全犯罪居高不下。5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了危害食品安全相關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提出了相關罪名司法認定標準,統一了新型疑難案件的法律適用意見。
這份“解釋”也再度引出了一個爭議不斷的話題:明星代言問題食品是否要承擔刑責?最高法院的官方回復是這樣的:雖然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條規定了虛假廣告罪的犯罪主體是“廣告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一般理解為不包括代言明星,但司法實踐中要具體案件具體分析,代言明星如果兼具廣告主、廣告經營者或者廣告發布者的身份而制作、發布虛假廣告的,仍然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這也為以后明星代言虛假廣告實施問責在法律上鋪平了道路。
當然,我們必須要認識到,虛假廣告的根子并不是出在明星身上。關鍵問題是,進行廣告發布的相關產品或者技術信息不公開,直接暴露了我國市場流通中的產品在信息公開方面極大的缺陷。
任何企業或者其他組織都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自由進行產品生產,以及進行相關技術的研發,在沒有進入市場流通成為商品以前,它們不會受到質量的限制和約束,但是一旦要上市進行流通,就必須要通過質檢部門的檢驗,以證明其生產的是合格的產品。
在我國,產品或技術的質量監管依然存在著很大的漏洞,一個方面,由于監管不到位,導致大量不合格、甚至是非法的產品或者技術在市場上流通,另一個方面,就是質量合格的產品或者技術,由于質檢機構或者產品或者技術的開發者自身都沒有公開透明的平臺對外公布其產品或者技術準確可靠的功用或者效果,這給后來產品或者技術的開發者隨意夸大產品或者技術的功用及效果留下了很大的漏洞。
無論是對普通老百姓還是明星而言,一個產品或者一項技術的功用究竟如何,最直接的辦法是自己拿著去權威檢測機構檢測,但是在現實中,卻常常缺乏可操作性,并且在我國,很多檢測機構并不接受以個人名義的檢測。
如果質檢部門在進行產品或者技術的鑒定以后,有一個公開的、面向大眾的信息平臺,發布對其合格產品或者技術鑒定的準確描述,同時,積極向民眾推廣信息平臺,并實時更新信息與民眾進行溝通,邀請權威的第三方機構進行監督。讓民眾能夠方便地到這樣的平臺上去查詢相關信息,自然,老百姓受廣告蒙蔽以及上當受騙的情況會大幅下降。對一些明星而言,當廣告主在找到他們代言相關產品或者技術時,他們也可以到這樣的信息平臺上進行相關信息的查詢,然后再決定自己是否該代言廣告主的廣告,對他們而言,這也可以大幅降低他們成為虛假廣告“幫兇”的風險。
畢竟,如果一個品牌食品,若各色的生產、銷售、檢驗、檢測等都證照齊全,明星如何來鑒別它是安全還是不安全?與其緊盯著明星,還不如盯緊負有監管職責的公權力部門,他們更有義務和責任來保障食品安全。
此外,為了遏制明星代言虛假廣告的風潮,我國也可以學習和借鑒國外的一些經驗和做法。例如英國的法律規定:“不準出現社會名人對產品的褒獎,更不允許這些名人直接做廣告。”在美國,名人必須是所代言產品的直接受益者和使用者,否則就會被重罰,這使得大多數名人只是作為公司品牌的形象代表,而很少在廣告上為產品的效果現身說法,更不會就產品效果對消費者做出保證。而在日本,如果明星代言的產品屬于偽劣產品,那就意味著明星本人可能會因此受到巨大影響,不但要向社會公開道歉,還會在很長時間得不到任何工作。
如果國內能夠借鑒國外約束明星代言廣告的一些做法,也會遏制國內明星隨意代理廣告,從而減少虛假廣告傳播效應甚至是禍害他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