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焦點訪談》關注了農村白色污染——塑料薄膜一事。節目中談到的是農村用來覆蓋土地的地膜,即厚度為0.003mm—0.008mm的透明或黑色PE薄膜,覆蓋地面以提高土壤溫度、水分,防止害蟲入侵等功能。
地膜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的生產和糧食增收,但這種難以自然降解的地膜沒有進行回收,埋在地里,或者堆在田間地頭就會造成環境污染,對未來的農業生產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雖然目前的研究還未涉及到土壤中的白色污染是否會對環境、水土造成危害,但是讓人們難免心存疑慮。
其實,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相對城市恢復起來會更困難。由于農村地區農戶的位置是散落在宜居的地方,對于污染或環境治理難以實現機械且統一化的方式。而環保意識的淡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這種趨勢。
環保意識需要強化,同時也要開展環保行動。但很多時候,對于這些環境污染事件的處理往往也是“一陣風”式的。而對于廣大農村來說,最基本的,粗放型的牲畜飼養方式仍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一個小小的矮房子就是一個簡易廁所,而有些畜舍就在房子周圍,一到夏季“氣味襲人”,再加上大量蚊蠅的繁殖,進一步加劇了環境的惡化;“白色污染”飄得到處都是,生活垃圾也傾倒在附近的河道里……
但有時這樣做也是出于無奈地選擇:散落的農戶,垃圾場的缺失,公共衛生條件的匱乏,甚至有些地區自來水和“村村通”網絡都沒有覆蓋,更何談涉及到個人行為方式的環保意識呢?
環境科普意識促成環境科普行動,環境科普行動反過來也能提高環境科普意識,而對于廣大農村地區來說,雙管齊下的兩手抓工作方式可能是更有效果的。但是在獲得這些效果之前,首先要做的還是硬件基礎設施的完善,改善生活環境。“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先保證“倉廩”實起來,再去探討處于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
(王大鵬 中國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