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的科學素養就應該成為‘通才’的基礎內容,因為無論在哪個部門、哪個領域,都離不開科學素養和科學思維方式,沒有它們,要達到很深的專業性是不可能的。”
“紅色的水不等于不達標的水,比如放上一把紅小豆,那里面也可能出紅色,煮出來的飯也可能是紅色的,不等于不達標。”近日,河北省滄縣環保局局長鄧連軍的這一“神論”在媒體和網絡上迅速爆紅,“紅豆局長”儼然成了“睜眼說瞎話”的一類官員的代名詞。
此后,鄧連軍被免了職,雖然在相關報道中,滄縣縣委并沒有給出具體的免職理由,不過個中緣由不難猜測,無非是要平息輿論壓力。鄧連軍“一言獲罪”是否妥當,筆者認為并沒有太多討論的余地,相反,通過這一事件所折射的官員專業知識和科學素養的欠缺,更值得我們關注。
翻看鄧連軍的履歷,也許我們能夠為他的“神論”找到一些注解。鄧連軍歷任海航學院機械員、機械師,在20年從政生涯中,當過縣信訪局副局長、鄉黨委書記和審計局長,2011年調任環保局之前跟環保工作一點不沾邊,他對環保專業知識的欠缺也就不難想象了。
自公務員制度實施以來,雖說中國一直致力于推進公務員隊伍專業化水平的提高,但在各級政府中,像計生官員調到教育部門、農業口調到城建部門,這種現象仍然較為常見,在官員的實際考核和升遷中,“專業能力”往往排在了所謂“管理能力”后面,官員總要扮演“通才”的角色。我們不能說官員沒有專業背景就一定干不好工作,但其決策的科學性和效率肯定會受到影響。
除了不能專于一個領域,官員的基礎科學素養也廣受詬病。我們當然不能要求官員說出紅色的水可能含有哪些污染成分,該如何進行治理,但敢于拿紅色的水和“煮紅豆”進行類比的,這可能是科學常識出了問題,甚至是完全不具備科學思維能力。
鄧連軍在某種程度上絕不是個案,國家行政學院綜合教研部曾在2004年至2006年間進行過一項針對廳局級干部的小范圍調查,調查項目包括“對科學技術術語和概念的理解”、“對科學方法的理解”和“對科學技術對社會影響的理解”三個方面,統計結果顯示受訪者掌握基本科學知識的比例為31.5%,雖然比公眾的比例高了很多,但其本身仍然是偏低的。
在國家公務員的錄用、考核制度中,“科學素養”仍然是一個位置模糊的東西,雖然各級人事部門越來越重視考生的分析能力、思維能力,但考核內容又主要集中在政治、經濟、法律、管理知識,“科學素養”又該如何評價和體現?在各級領導干部的后續成長中,如果有培訓也往往是安排政治、經濟、管理類內容,科學知識的培訓少之又少,可見其不受重視的程度。
在公務員的任用制度中,傾向于“專才”還是“通才”,這本身不是絕對的孰優孰劣的問題,比如英國比較注重領導的廣泛知識,而美國側重選拔具有本領域專業技能的人才,但毫無疑問,“通才”只是對綜合能力的要求和體現,不代表著對“專業性”的忽視,相反,具體到某個領導崗位,起碼的專業知識應該是入門門檻,如果對水污染的基本概念都搞不清,那就不能勝任環保崗位。
在日益注重公務員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時,也應該想到,“通才”并不是遙不可及的東西,比如公務員的科學素養就應該成為“通才”的基礎內容,因為無論在哪個部門、哪個領域,都離不開科學素養和科學思維方式,沒有它們,要達到很深的專業性是不可能的。
我們呼吁公務員,特別是領導層要重視專業能力積累,提高基本科學素養,這并不是為了“防記者”或滿足輿論需要,而是在這個信息飛速更新、環境日趨復雜的時代,作為執政者的一項必備技能,否則,我們憑什么相信你能服務和管理好這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