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不開車已成駕駛員的“鐵律”。但是公眾對“藥駕”的危害卻知之甚少。一些感冒藥、抗過敏藥和鎮靜類藥中通常含有撲爾敏或苯海拉明等成分,人服用一段時間后會出現困倦、嗜睡等反應,有的還會出現頭暈、耳鳴等癥狀。因此,作為對自己和他人生命負責的駕駛員,除不能酒駕外,也不要“藥駕”。 ■
藥駕導致的交通事故
奧地利科學家柯·瓦格涅爾
在研究了9000起交通事故后查明,
其中16%是因駕駛員服了某種藥物所引起的;
美國加州也有巡警指出,
大約30%的“受影響下駕駛”案件由于服用藥物不當造成;
波蘭的研究也發現,
20%的交通事故是由于司機服用了一些日常藥物造成嗜睡引起的,
而肇事司機對此卻全然不知。
抗組胺藥:
很多常見的復方感冒藥,如感康、快克、新康泰克等都含有抗過敏藥物撲爾敏或苯海拉明。而撲爾敏是最強的抗組胺藥之一,它對感冒早期的噴嚏、鼻塞、鼻流清涕、咽癢、鼻咽部不適等癥狀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但同時它也會抑制中樞神經而產生乏力、頭昏、困倦、嗜睡等不良副作用。
抗抑郁藥:
常見的抗抑郁藥有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和三環類抗抑郁藥,有使人多說、多動、失眠和產生快感等中樞神經興奮作用。這類藥物的副作用也比較重,一般會使人困倦、口干、視物模糊、便秘、心跳加快、排尿困難和體位性低血壓,這類副作用一般不影響治療,但是對于駕車出行的朋友來說是個非常大的麻煩。
鎮靜催眠藥:
常見的鎮靜催眠藥有安定、安寧、氯硝西泮等。即使依據病情按正常劑量服用也會產生嗜睡、遺忘、醉態、頭痛、乏力等。并且,它們的藥效時間一般會比較長,有時候晚上睡前服用,第二天一整天還昏昏欲睡。
解熱鎮痛藥:
解熱鎮痛藥物——阿司匹林最有代表性,它具有顯著的解熱鎮痛作用。但是此藥使用過量時會出現中毒反應,表現為頭暈、視力障礙、出汗、惡心等,甚至出現驚厥和昏迷。
鎮咳藥品如新泰洛奇、聯邦止咳露的通用名其實叫做復方磷酸可待因口服溶液,磷酸可待因是從罌粟屬植物中分離出來的一種天然阿片類生物堿,含有可待因的止咳藥會導致服用者視覺障礙和突然疲倦。有些止痛藥還會引起感覺功能紊亂。
抗高血壓藥
降壓藥造成的問題主要是藥物選用不當。如心得安、利血平、硝苯地平等,有引起嗜睡、頭痛、眩暈和低血壓的反應等,不利于安全駕駛。此外,在服用降壓藥物的初期,機體處于適應調節階段,較易出現低血壓等不良反應,這時應慎重駕車。
抗心絞痛類藥
抗心絞痛藥物主要通過擴張血管、減慢心率,降低左室舒張末期容積而減少心肌耗氧量,從而實現心肌需氧與供氧的平衡。常用藥物有硝酸酯類、鈣通道阻滯藥、抗血小板藥等。多數不良反應由過量使用引發血管舒張作用所引起,如面皮膚潮紅、搏動性頭痛、眼內壓升高等。
降糖藥
駕車時,要謹防出現藥物性低血糖反應,如心悸、頭暈、多汗、虛脫等。以胰島素和磺酰脲類多見。消渴丸中,含有西藥成分格列本脲(優降糖),雖然劑量不大,但格列本脲降糖作用很強,仍然具有誘發低血糖反應的潛力。糖尿病患者服降糖藥期間,最好不要開車。
常見的可能導致
“藥駕”的藥物
中國藥物依賴性研究所副所長徐國柱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就列出了7大類在服用后可能影響安全駕駛的藥品,并提出在服用上述藥品后應禁止駕車。
服用這些藥物
該注意什么
應當提高防范藥駕的意識,準確把握藥效起作用的時間,在這個時間段內盡量避免開車。藥物的起效時間往往很短,最快的不到半小時就能發生效用,藥物達到藥效的最高值一般需要2個小時,而藥效全部消失則最少需要4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有的藥物服用一整天后仍然有藥效。患者在服用藥品后,應注意自己當時的身體狀況,確保駕車的安全。
法律相關問題
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的李德成律師表示,《刑法》和《交通安全法》,只存在有服用國家管制的精神藥品或麻醉藥品不得駕車的規定,缺乏對“藥駕”的明確規定。
在美國,酒后駕駛的法律同樣適用于藥后駕駛。僅2010年,美國就有37個州通過了禁止藥后駕駛的法律。除此之外,在藥品包裝上標注“駕駛等級”也是良策之一。法國就根據藥品對司機駕駛能力影響的程度,將其分為4個等級,并要求藥廠在藥盒上以不同顏色標示,這種做法一目了然,也達到了警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