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一場頒獎典禮,看起來更像是一次科普傳播。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首席科學家和網絡科普潮人齊聚一堂,共同體驗科學的酷炫。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獎、數學獎等等簡直就是一場另類“諾貝爾”。
在活動的組織者浙江省科技館館長李瑞宏看來,獎項不在于科研成果多么轟動,而是幫助我們重建科學思維,審慎對待生活的態度。
“菠蘿科學獎”獲獎的研究成果大多是有趣、搞笑的,但探索論證的過程是科學的,用充滿趣味的科研成果激發好奇心,這也是設立“菠蘿科學獎”的初衷。“菠蘿科學獎”有五個常規獎項物理學獎、化學獎、醫學生物獎、數學獎、心理學獎,還設置了“幻想獎”“發明獎”“菠蘿U獎”和“菠蘿ME獎”四個專項獎。
最近網絡上稱“菠蘿科學獎”是克隆國外的“搞笑諾貝爾獎”。李瑞宏解釋說,這是一種誤解,但是,他們在設立之初還是受到了美國“搞笑諾貝爾獎”的啟發。
“但相較于美國版的對科學界的諷刺和自嘲,‘菠蘿科學獎’的口號卻是‘有趣而嚴肅’‘向好奇心致敬’。中、美版的科學獎之間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李瑞宏說。
一方面是中國科研論文數量攀升至世界第一,另一方面卻是公眾的從前年的日本地震引發的“核污染”短信謠言、“搶鹽”風波,直至熱門爭議的“孕婦防輻射服是否有效”,這些都反映了中國科普現狀的匱乏。
“我們設立‘菠蘿科學獎’就是要用有趣、幽默的方式,建立起公眾與科學之間的橋梁,讓科學成為流行元素。科學跟老百姓的生活是非常貼近的,科學家也不是很深奧的,跟普通老百姓并沒有多大距離,科學家也有非常好玩的一面。” 李瑞宏說。
李瑞宏也坦言,“剛開始獲獎的科學家們都無法接受自己的研究被戴上搞笑的帽子。告訴我們他的研究成果是很嚴肅的,然后掛斷電話。”篩選的稿子中,也是他們從網絡論文庫中下載的多,自薦稿很少,很少。然后他們就寄一些材料跟研究人員解釋,他們這個獎是善意的,不是嘲笑,后來有些科研人員才慢慢地接受了。本次頒獎還是有個別的領獎者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出席。
“菠蘿科學獎”讓大眾接受,讓科研人員接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李瑞宏相信科學普及勢必流行起來,有更多的公眾了解科學,科學也將走進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