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車軟件不僅能解決打車信息不對稱問題,還能和司機建立起良好的誠信機制。
打車難是北京這樣大城市的通病,一到上下班的時間段或者趕上陰天下雨,打車將是難上加難。最近,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一些創造性的打車軟件悄然走紅。只需利用智能手機下載使用一款應用軟件,市民便可完成打車、約車;使用該手機應用的出租車司機們會同時收到這位市民的“呼叫”,并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是否“一鍵接單”。
其實,一般打車軟件分為兩個客戶端,乘客安裝客戶端通過智能手機打車軟件發出叫車需求后,手機的LBS功能(基于位置的服務)軟件自動獲取乘客所在位置,在附近行駛并安裝了該軟件司機客戶端的出租車司機就能收到叫車信息而前來載客。同時,乘客和司機還可以簡單進行諸如“我在國貿,要去西客站”等留言,當然這樣使用要產生類似微信一樣的網絡流量。一般打車軟件中留存的信息是雙方的手機號碼。
快捷方便打車軟件一經推出,降低了打車難度。但隨著使用人數的增多,它的缺陷也暴露無遺。
乘客“是”:“難點”打車變輕松
安裝了嘀嘀打車客戶端的乘客劉先生家住北京的西北旺,由于地點相對偏僻,平常想打到車沒那么容易。打車軟件一問世,他很快就用上了。應用的界面可以清楚地看到附近的空車,立刻叫車通常都會有呼應。快的時候,五分鐘車就到了家門口,相當方便。“一般都不用加價,如果周圍沒什么空車,加個5塊,司機也就會來了。這方便多了,因為出了家門等車,是很難打到車的。”
除了地點難之外,時間難也因打車軟件迎刃而解。記者一次需要凌晨4點出發去機場,害怕到時候路上沒車,使用了打車應用。預約了3點50分到樓下。經過電話確認,出租車準時到達,也沒有加價。司機說:“本來就是出夜車,有去機場的當然合適,兩點多就沒活兒了,我已經在周圍等了一會兒。”
乘客“非”:高峰無效,加價過分
在北京國貿地區工作的倪小姐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下班回家,開車太累、地鐵太擠,出租車成為了主要交通工具。但晚高峰在國貿打車,十分困難。聽朋友介紹,她使用了打車軟件。但她發現,并沒有什么效果。“經常地叫車失敗,沒有司機搶應,加個5塊錢,依舊沒有。打車軟件對于晚高峰沒效果。”
而在安貞橋工作的孫女士運氣就要好一點。“晚高峰在路上直接攔是幾乎沒有的。用了這個手機應用要好一些,實在不行加個10元,再不行加20元,總會有人來。不過這加了錢之后,就跟門口的‘黑車’一個價了。”
加價導致了不少網友的質疑,“難怪平常打不到車,原來司機都去找給‘小費’的了”,這就相當于有錢就不用排隊了,平常不用手機應用的怎么辦?
司機“是”:加價多少全憑師傅良心
“滴滴、滴滴、滴滴”記者一上郭師傅的出租車,嘀嘀打車軟件就響個不停。“自從安裝了打車軟件,我就沒空跑過。”郭師傅說。記者發現,郭師傅的手機里不斷跳出叫車信息,不停地有語音提醒“某地有人要車”,還有的乘客留言加價5元、10元。
據郭師傅介紹,現在年輕一點的司機都在使用打車軟件,這能讓司機多賺點。平常時段使用打車軟件,可以防止跑空車,浪費油錢。“實在路上找不到人,就停在一邊,等著叫車,這也比瞎跑實惠。”高峰時段,基本上加價才會去接人,“堵車既耽誤時間又費油,加價才能賺點。”
司機段師傅要相對“厚道”點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早晚高峰是不使用打車軟件的,因為路上的人很多、車也多,顧不上多賺幾塊錢再搶應什么的。所以乘客覺得高峰時期,打車軟件沒用很正常,因為那時候司機都不用或者躲高峰不出車。平常時段,防止跑空車才會使用。地方太偏也是加價才去。”
司機“非”:堵車爽約,影響駕駛
近日,中央電視臺關于打車軟件的報道中提到這樣一個情況,景山公司的梁師傅因為道路擁堵,可能10幾分鐘才開到,著急的乘客就打別的車走了。對于司機來說,乘客“爽約”司機也沒有辦法。這種不對等的現象讓出租車司機經常有苦難言。同時,也有出租司機違約的情況,有的司機攬到更好的活兒,放了乘客“鴿子”的事情時有發生。很少有出租汽車公司基于打車軟件的投訴來處罰司機。
打車軟件是一個“君子游戲”,堵車或乘客著急這種不可抗力,以條文來約定確實有些不近人情。但沒有明文規定,又會讓乘客、司機之間產生誠信問題。
除了誠信問題,安全也是乘客擔心的問題。記者看到出租司機一邊開車,一邊還要點擊手機搶單,心里還是很擔心的。這樣開車怎么能保證行車安全呢?根據2013年實施的新交規,司機在開車時不允許打手機,更不用說使用手機軟件搶單了,這樣勢必大大增加發生事故的可能。
專家“是”:方便生活,利于環保
清華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段進宇表示,打車軟件不僅能解決打車信息不對稱問題,還能和司機建立起良好的誠信機制。避免了過去電話叫車常常出現“放鴿子”現象,催生了更成熟的消費習慣。雖然,高峰打車難的問題仍然存在,但是其他時段還是給用戶帶來了便利。特別是“預約用車”,坐在餐廳里就可以等待出租車的到來,讓人們生活更加便捷更有質量。
另一方面,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的馬林認為,除去早晚兩個高峰的忙碌,其他時段滿街空跑的出租車就只是在為石油的銷量和PM2.5的上升“做貢獻”。打車軟件的應用讓出租車司機“有的放矢”,既節省成本又會降低一些尾氣排放。
專家“非”:擾亂秩序,管理缺失
“使用打車軟件整個社會秩序會被打亂,有錢就不用排隊了,這種行為完全將職業道德規范和金錢劃上等號,應該制止。”這是反對的網友一致的態度。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王誠教授認為,盡管出租車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公共交通工具,但卻有非常明顯的公共產品的性質,所以通過競價這一市場手段解決打車難有待商榷。另外,對于打車軟件這種新生事物,運管部門應該及時介入管理,出臺相關有針對性的管理細則,讓打車軟件成為緩解城市交通問題的幫手,同時避免出現管理的灰色地帶,引發社會公眾的不滿。
對于駕車過程中需要“搶單”的安全問題,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馬嚴認為,打車軟件的設計應該有所改變,比如司機使用的打車軟件客戶端更多的使用聲音來傳遞信息,甚至在使用時設計成手機黑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