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ML 5最早是為桌面瀏覽器量身定做,希望用戶在使用桌面瀏覽器瀏覽網頁時,更像是在使用一個應用。實際上,無論是對于頁面還是APP形式的應用,都可以充分運用HTML 5的特性來優化用戶體驗。
提到HTML 5就不能不說到萬維網聯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簡稱W3C),W3C作為底層標準制定者對推動HTML 5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北京傲游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前端開發部經理、W3C聯絡員趙錦江表示,“大家會認為現在HTML 5有很多地方表現不佳,比如標準不統一、支持碎片化等。不過一旦等標準確立下來,所有的瀏覽器會無條件支持HTML 5,就像現在瀏覽器對HTML 4支持的很好一樣。”
以微軟、蘋果和谷歌為代表,他們通過自身壟斷性的軟硬件實力,占據操作系統和瀏覽器的絕大多數份額,從而把持了互聯網的話語權。而W3C往往被這些商業巨頭們所左右,它們基于各自的立場提出方案,然后動用自己的影響力令其表決通過。
目前,HTML 5的標準逐漸塵埃落定,前景開始走向明朗。迄今為止,微軟、谷歌、蘋果雖然都加大了對HTML 5標準的支持,但基于種種考慮其態度依舊曖昧,在這場關于互聯網未來的博弈中,三者究竟誰會是最大的贏家,還是會有后起之秀撼動它們的地位?
被一致唱衰的微軟
用CEO鮑爾默的話來說,Win8正式推出之時是微軟歷史上最重要的三個時刻之一,雖然這款新一代的操作系統被寄予厚望,但微軟仍舊在HTML 5和Silverlight之間尷尬地搖擺不定。Microsoft Silverlight,是一種基于本地應用的Web呈現技術,能在各種平臺上運行。借助該技術,無論是在瀏覽器內、還是在桌面操作系統(如Windows和Apple Macintosh)中,都可以獲得一致的體驗。
當下的移動互聯網“得App者得天下”,然而App有著截然相反的兩個方向——一個是Web App,一個是Native App,而HTML 5和Silverlight正是這兩個方向的代表。HTML 5本身具有本地儲存和音頻、視頻等資源調用的功能,是Web App的最佳實現方式;而微軟的Silverlight同Flash一樣,屬于Native App體系,將音頻、視頻等資源功能的實現放在特定應用平臺上實現;這個特定應用平臺往往是封閉于特定電腦環境的,這就與互聯網開放的本性發生沖突。
微軟先是宣布轉向HTML 5,后又迫于壓力發布道歉信,表示Silverlight在微軟中的戰略地位不可撼動。由于微軟的搖擺不定,在HTML 5發展上舉步維艱,成為其保守的又一鐵證。百納CTO劉鐵峰認為:“微軟在這方面是比較保守,3年過去了還是完全沒有起色,它的前途需要打個問號,總的機會是五五開。”在大多數人眼里微軟都是在走下坡路:在移動平臺上的瀏覽器發展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僅僅是靠IE在PC端上抱殘守缺。
糾結的蘋果與得志的谷歌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日益發展,用戶在智能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花費的時間將會越來越長,這已經是成為不爭的事實。在趙霏看來,蘋果不會出現明顯的衰落。“目前,蘋果是移動平臺上對HTML 5支持最好的瀏覽器,沒有之一!只要iOS上的Safari瀏覽器依然具備強勁的更新并對HTML 5更好地支持就能保證移動Web瀏覽的份額。”
不過,已經形成閉環的App Store顯然和HTML 5的開放理念存在較大分歧。App Store的封閉不僅體現在用戶只能通過它下載應用,筑起的壁壘也阻擋了開發者前行的腳步。開發者需要學習全新的Object—C語言,還要購買IDP用以開發蘋果的相關應用,并且只能使用有限的API進行沙盒模式的開發,這都給第三方合法的開發輸入法等系統級應用制造了障礙。
與封閉的蘋果相比,谷歌簡直就是開發者的天堂。開發者可以使用自己的機器開發,而且使用的開發語言是傳統的Java。谷歌在2011年收購摩托羅拉時,CEO拉里·佩奇一再提到的一個詞就是Ecosystem(生態系統),他強調要打造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讓所有人都能從中獲利。由此不難看出,在所有巨頭中谷歌是相對開放的。
2008年9月,Google Chrome瀏覽器推出,2009年7月,Google Chrome操作系統萌芽,及其早先的Google Docs、Google App Engine等,谷歌一步步向著Web OS前進。其實,從谷歌高層的人員變動,我們似乎能看出一些端倪。2013年3月宣布,此前長期主管Android部門的Andy Rubin將擔任其他職務。Android部門將整合到Web瀏覽器“Chrome”的部門中,把Chrome OS的負責人扶上Andriod掌門人的寶座。
劉鐵峰認為HTML 5的爭奪不在一城一池,其核心在于能否得到廣大開發者的支持。這也是他更看好谷歌的原因,“谷歌表現地非常開放,眼光至少放在了今后二三十年,在生態構建和硬件體現上都不缺少創新,對于廣大開發者來說有很大吸引力。”
曲線救國派和“規則“攪局者
去年,Facebook宣布在HTML 5方向的錯誤,并且開始轉向App,從而引發行業巨大震動。與此同時,WHATWG與W3C“決裂”事件也讓國內外媒體開始質疑HTML 5的未來,一時間,唱衰HTML 5的聲音此起彼伏。
Facebook的“反水”的原因,其實不難理解。作為社交巨頭,Facebook在Web上極度依賴瀏覽器去解析和渲染社交頁面。如果選擇用HTML 5的方式就不得不受限于這些瀏覽器廠商,這也是Facebook排斥HTML 5的根源。
其實,Facebook客戶端是一種貼著FB標簽的、廣義的社交瀏覽器。Facebook希望利用社交網絡強大的用戶群去占領市場。社交工具類客戶端都具備瀏覽器絕大部分體驗,并且可以用內嵌的方式去解析Web頁面、播放流媒體等,所以客戶端是Facebook最佳的選擇。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瀏覽器將從具備輸入地址欄、導航條、書簽等不斷進化成為更多的方式,如閱讀和社交體驗、語音識別等,這就是廣義上的社交瀏覽器的未來。
在趙霏看來,移動互聯網的競爭是瀏覽器和泛瀏覽器之間的競爭,后起之秀最大的競爭力就是將自己的優勢快速轉化為用戶流量。找到方向的Facebook也會逐漸興起,誰會肯定地說未來Facebook的“客戶端”絕對會排斥HTML 5呢?
HTML 5將會帶來顛覆式的創新,不排除會有新生力量來打巨頭壟斷的可能,這對于在現有市場中占據壟斷地位的蘋果和谷歌來說可不是一個好消息。iOS和Android在全球智能手機系統領域平分天下,如果未來出現基于網頁的OS,將會直接影響到蘋果和谷歌的生命線。
FirefoxOS就是在這樣的勢態下面世的,過元錚表示:“和當初做火狐瀏覽器的初衷是一樣的,我們不滿這個被壟斷的世界,現在只是將戰場從PC端延續到手機端來了,總覺得應該做點什么來沖破目前的局面,就推出了這個OS。“對于Mozilla來說,要做的就是打破現有的游戲規則,做一個不怕出頭的攪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