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東越來越“獨立”了,接連不斷的“封殺”令火氣十足的它成為了這段時間備受關注的行業焦點。京東走向“封閉”,是防御,還是蓄勢反攻?與騰訊如此劃清界限,是否是京東自有支付工具推出的前奏?
微信支付是導火索
日前,微信5.0上線微信支付,隨后與騰訊旗下的易迅網進行了對接,微信用戶可以通過微信直接購買并支付易迅網上的商品,開啟了移動支付的新路徑。
8月26日,京東發出內部郵件,要求所有京東公司員工在利用移動即時通訊工具進行工作相關的業務交流時,統一使用“易信”,不允許再使用其他移動即時通訊工具,理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公司、用戶和合作伙伴的信息安全。”易信是網易公司與中國電信合作推出的即時通訊工具,從8月19日上線開始,易信稱24小時用戶數突破100萬,目前總用戶已經超過500萬。
對于電商來說,支付是一個重要而敏感的工具。支付工具作為電商平臺必備的工具,不僅能夠獲悉用戶的消費熱點以及消費能力,還能通過海量的用戶數據,掌握電商平臺的每日交易額,以及交易高峰等詳盡情況。微信開始以支付功能進軍電商領域,這就觸動了京東的核心利益,所以封殺微信也在情理之中。
8月29日,京東又悄然封殺了第三方支付公司——財付通,雙方長達6年的合作徹底走到了盡頭。京東方面解釋的原因是“僅有少量顧客使用。而此次切換也不會對此前使用財付通賬戶的用戶帶來影響,用戶仍可以使用線上網銀與快捷支付、線下刷卡或現金支付等方式做訂單支付。”
京東和財付通的合作始于2007年9月,雙方簽訂協議讓財付通成為京東可選的支付通道之一。一直以來,京東都是和阿里對掐,對于也有電商業務但是始終不見起色的騰訊,是維持著和平往來相安無事的態度。這次京東終于不愿再做表面上的功夫,而是如同當年撕破臉皮毅然封殺支付寶一樣,封殺了財付通。
第三方支付平臺不斷發展壯大,以支付寶為首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將線上支付逐步收入囊中。就連銀聯都已經感受到了威脅,近期強硬出臺了針對第三方支付的支付管理辦法,要求線下銀聯卡交易業務遷移,統一上送銀聯轉接,并實現非金機構互聯網銀聯卡交易全面接入銀聯。可見第三方支付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第三方支付內部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阿里有支付寶,騰訊有財付通,新浪和百度也在最近獲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市場上第三方支付廠商越來越多。根據易觀智庫數據,今年第二季度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到13409億元人民幣。如此大的市場,京東自然也想分一杯羹。
去年10月份,京東完成對第三方支付公司網銀在線的收購,網銀在線支付業務包括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銀行卡收單。京東從那時就開始布局自己的支付業務了。京東開放平臺業務總經理蕢鶯春曾表示,“今年底,京東支付就會正式上線,支付寶的功能,京東支付都有。使用自家產品進行取代,對于節省交易費用、保護信息安全、收集用戶數據都會有幫助。”
而對于任何一個互聯網公司來說騰訊都是第一大敵。微信也是繼QQ之后又一個強大的聚合平臺。微信5.0上線微信支付,讓京東們感受到了威脅。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PC互聯網大佬們深知,移動端將會是新互聯網時代站穩腳跟的唯一途徑。也因為這樣,微信被“排擠”將成為移動互聯網在線支付之爭的起點。
不過,雖然易信已經取得了超過500萬的用戶,但用戶已經表現出一定的冷淡,嘗鮮過后又開始回歸微信。所以,真正要持續對微信造成沖擊,還需要網易改進產品。如今的易信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抵制微信也不可能單純依靠易信一款產品。易信顯然更不是京東的長遠之計。有知情人士稱,京東內部使用易信也是臨時之舉,京東在積極研發自身的移動社交產品。
打造“京東系”生態圈
京東棄用微信轉向易信,并封殺財付通。這其中,京東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開始結交自己在互聯網生態里的盟軍。
由于互聯網互通互聯的特性,各個公司提供的服務都會存在交叉性,所以競爭早已超出自家院落的范圍,上升到了整個生態層面的競爭。京東脫離騰訊系產品的最終目的,是希望憑借自己的力量打造“京東系”生態系統,除了電商交易平臺外,京東要做的包括入口、支付、大數據、物流、供應鏈等等。
京東已從一家3C品類為主的垂直電商,發展為多品類的B2C,現在又正從平臺B2C電商向一家在線交易云平臺轉變。
2013年初,京東提出第二個十年將圍繞三個方向發展:一是自營電商,二是開放服務,三是金融。京東創始人兼CEO劉強東表示,京東要在數據、金融領域催生出大量新生業務。
大數據是“京東未來重要的戰略支撐”,在今后十年,京東定位了以技術為驅動,以電商業務為核心,多種平臺發展的戰略方向,力求用IT技術驅動購物體驗。這些都將依賴于云計算和大數據來推動。
有業內人士指出,京東準備在自己的產業鏈內逐步使用自己的支付工具,也是京東構建大數據基礎設施之舉,以便為其大數據戰略以及未來可能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相關延伸開發做準備。支付工具涉及大量用戶數據,必將成為京東大數據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京東在金融方面也早已開始布局。2012年10月,京東收購網銀在線,獲得屬于自己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此后京東商城對外正式發布其首個金融服務類產品——供應鏈金融服務系統,即向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終端用戶提供金融服務。為此,京東已與資產排名前15位的銀行達成總計100億元的授信規模。在2013京東POP開放平臺大會上,京東集團明確表示,未來針對平臺上的賣家,京東將提供小額信用貸款、流水貸款、聯保貸款等金融服務。
京東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的商業競爭是供應鏈的競爭,誰的供應鏈運轉得更高效,誰就能在未來的藍海市場上站穩腳跟。京東商城供應鏈金融服務可以提高供應鏈的整體能力,通過資金流帶動整個鏈條發展,從而實現供應鏈的有機整合。在這樣的背景下,支付和移動平臺的搭建,自然都是必不可少的。
支付市場烽煙四起,京東如果躋身其中,如何能夠后發制人?對消費者的把握無疑是創新的起點。據調查顯示,中國的消費者在對于跨界商務的接受性,使用移動終端和社交網絡分享消費交易信息、優惠信息和購物心得等多項數據方面,都領先其他調查國家位居第一。此外,中國消費者還顯示出更多對新支付科技的興趣。
基于此種市場狀況,支付領域的參與者應該全方面開拓眼界,擁抱大數據、云端科技時代的來臨。互聯網金融本身就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風起云涌,充分彰顯了它蓬勃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前景。如今,金融創新的成果與日俱增,顯著提升了金融服務的多樣性。而除了在產品的創新外,在技術、服務和思維上的創新也至關重要,這或許能為京東提供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