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詩再現]
出關
徐蘭
將軍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腎逗留。
馬后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
[作者簡介]
徐蘭,生卒年不詳,約活動于康熙、雍正年間。字芬若,號芝仙,江蘇常熟人。少從王士禎學詩,詩體近李賀,擅畫花卉及白描人物,線條生動,名盛一時。
[賞讀提示]
這首詩題目中的“關”是指居庸關,它在今北京市昌平縣兩北。徐蘭為清宗室安郡王幕僚期間,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統兵征噶爾丹時,隨安郡王出塞,由居庸關至歸化城。此詩即是隨軍出塞時作。詩中描寫了出關所見景色,抒寫了出征士卒懷土戀鄉的感情。
濤的前兩句心理描寫比較有特色,這兩句寫“出居庸關”之前士卒的心理。“封侯”,從字面說,是指當上大官;就其實質而言,則是指馳騁疆場,功業有成。前兩句意思是說,將軍將在邊地的戰斗中建立功勛,這對于士卒說來,自然是一個很大的鼓舞,意味著士卒’也將有立功的機會,因而急于奔赴邊地,而無意于逗留不前。后兩句,則是寫臨出居庸關時的情況和心情?!榜R后桃花”,意謂關內正當春天,溫暖美好;“馬前雪”,是說關外猶是冬日,嚴寒可怖。因而,無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臨出關的剎那,卻不禁猶豫了起來,不自覺地回過頭來再看一眼關內的景色。此詩對土卒內心世界的開掘是相當深入的,詩中不作靜態的描繪,而是將人物置于特定的環境之中,從環境的變化相應寫到士卒心態的改變:當立功邊塞的機會在前方等待時,士卒一往無前,充滿豪情;而當即將出關,遠離故土時,又難免生出柔情,回頭顧盼。詩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櫪之下的駑駘之輩,也不是只會行軍打仗而缺乏真情實感的戰爭工具。豪情與柔情、為國捐軀與懷土戀鄉,兩種對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當和諧的統一。
這首詩在寫作上巧用對比的手法,這在第三句中表現出來。將“馬前”、“馬后”寫成兩個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驚的奇思妙筆。在具體寫法上,這一句也很有特色:“馬后桃花”與“馬前雪”,是對比;以馬概人,則又有所省略。沈德潛稱贊此詩說:“眼前語便是奇絕語,幾于萬口流傳。此唐人邊塞詩未曾到者。”
[讀后思考]
這首詩的第三句“馬后桃花馬前雪”,一句在藝術表現上有什么特點?請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①將關內桃花爛漫與關外白雪茫茫兩個場景聚集到征馬這一關節點上,描寫生動,對比鮮明。
②“桃花”與“雪”分別代指家鄉的溫馨與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詩中具有象征意義,蘊含了思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