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滅亡后,楚漢相爭,最后垓下一戰,項羽大敗,逃到了烏江邊。江東一位亭長打算用唯一一條小船渡他過江。這時,他看見江岸上螞蟻組成了“楚霸王死”四個大字,于是長嘆一聲:“此乃滅亡我,非戰之過也。”意思是,這是上天要我滅亡,不是仗打得不好啊。于是自刎(wen,割頸子)而死。
原來,這是韓信(一說是劉邦)預先叫戰士用蜂蜜寫了這幾個字,螞蟻聞蜜而來,致使項王受騙。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美國一個叫斯特·卡爾森的工程師,聽說這個故事后,萌發了一個想法:要是將一張紙上的筆畫像涂蜂蜜一樣涂在另一種紙上,然后使墨粉像螞蟻一樣附在上面,不就可以復印出和原來一樣的文字與圖像了嗎?按照這一思路研究下去,他終于在1938年10月22日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靜電復印機。后來,一位名叫岡拉克的發明家,在技術上作了重大改進,大大提高了復印速度,并使復印機結構更簡單,體積更小。
這種復印機的主要部件是硒鼓。鼓上涂著的硒在黑暗中能留住電荷,一遇光又能放走電荷。復印時,使光透過要復印的紙,照到硒鼓上。這樣,紙上沒有字跡的地方,硒鼓上有光亮,就放走了電荷;紙上有字跡的地方,硒鼓上沒有光亮,就留住了正電荷。接著,讓硒鼓上留住正電荷的地方吸附上帶負電的墨粉。最后,硒鼓轉動時,讓帶正電的白紙通過,墨粉就被吸到紙上。經過高溫或紅外線照射,讓墨粉熔化,滲入紙中,就顯現出字跡或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