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原野,是教師育人的主渠道,是教與學的主陣地。有些教師(特別是一些新入職教師)掌控課堂紀律的本領有所欠缺,導致在某些班級上課時,因為紀律問題而苦不堪言。如果我們善于學習和利用其中訣竅,掌控課堂的能力就會大大提商,慢慢地也能享受到課堂教學的樂趣。
一、行動改變意識
1.課堂紀律決定效率
我們發現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有些教師覺得,維持課堂紀律是浪費教學時間。這種認識導致的結果,就是教師講得很認真,學生玩得很隨意。教師都不在乎紀律,學生會在乎紀律嗎?沒有紀律,我們的課堂教學怎么保證?我們的教學會有什么效果?因此,教師一定要樹立這樣的認識:紀律是教學活動的保證,沒有課堂紀律,就沒有課堂效率,甚至就沒有課堂教學。
2.切勿小看“不拘小節”
有的教師“不拘小節”,上課也不要求學生起立,甚至是上課遲到,導致學生沒有做好上課的準備。學生的狀態還是課間休息的狀態,怎么能夠積極地配合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課堂的紀律又怎么會好得起來?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在預備鈴響的時候進教室,目光掃視一圈,然后很正式地進行互相問好。學生集體向教師問好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注意恣態。站姿要直,表情要莊重。還禮的時候,一定要態度誠懇,不能敷衍了事。
3.積極心態影響氣氛
教師積極、主動、親切熱情的態度可以感染到每個學生,如果教師的整體狀態不佳,學生們也會出現散漫的課堂狀態。因此,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保持積極向上的心境,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才能保證孩子們的情緒高昂,讓課程輕松的完成。
4.全力備出精彩一課
只有有趣的教學內容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果我們的教學內容很精彩,試想,學生被我們吸引了,哪有時間開小差啊?而教學內容要精彩,最主要的還是要備好課。要想方設法地將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結合起來。要讓學生感覺這堂課的確有意思,很樂意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課堂教學中,“我”成長了。我們常常講,學生沉迷網絡,沉迷電子游戲,沉迷這個,沉迷那個,為什么就不能讓學生沉迷我們的課堂教學呢?
5.講課節奏掌控適度
有的教師上課時,節奏太慢,導致學生感覺懶懶散散,進入不了上課的狀態。這樣,學生就顯得亂哄哄的,課堂紀律自然就好不了。有部分教師,只顧自己講,課堂節奏太快,學生跟不上。這個時候這些跟不上節奏的學生,不可能坐在那當木偶,他們必然會搞一些自己的“活動”。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老師講臺上講得歡,學生在底下玩得高興。
因此,教師的節奏既不能太慢,也不能快。要考慮學生的參與度,適當調整課堂節奏。要讓學生能緊張起來,但也能跟得上。
二、細節決定成功
1.“眼神警示”功不可沒
發現學生走神、做其他作業、說閑話等違反課堂紀律的現象,不妨來個“此時無聲勝有聲”。一聲不吭地看著他,這個時候,所有學生的目光都會“唰唰唰”“照”到他那里。這樣,就相當于利用了集體的力量,消除他的違紀言行。當然,有時候學生偶爾走神,教師邊講課邊不動聲色地用眼神警示一下,相信很多學生都會馬上集中注意力。如果“警示”多次仍無濟于事的話,就利用集體的力量來矯正他。
2.提醒學生有的放矢
當課堂出現亂哄哄的場面時,我們教師大多選擇“別吵了”、“安靜”等提示語。可這樣的提示語,往往起不到較好的效果。那怎么辦?要有針對性地提醒。可以這樣提醒:“某某某,你有什么要說的嗎?來,到講臺上給大家講講。”這樣,逐個針對提醒一下,整個班級反而會很快安靜下來。
3.做好記載及時表揚
對學生的表現要及時記載。這樣即使在批評學生的時候也有依據。對于紀律有問題的學生有改進的時候要及時表揚,哪怕是一丁點的進步,也要表揚。
三、提升自身魅力
1.公平公正一視同仁
我們有些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不能一視同仁,公平公正。“‘好學生’說話是在討論問題,‘差生’說話,一定是在擾亂課堂”。有些同學違紀時教師管,有的學生違紀,教師就不管。這樣的話,那些受管教,挨批評的同學,當然不干了。這就導致教師很被動。
2.批評不可嘲諷挖苦
任何人都需要別人的尊重,即便是上課搗亂的學生,也是需要我們尊重的。而一旦他們的尊嚴受到侵犯,他們肯定會反抗。如果教師對違紀學生進行嘲諷挖苦,即使學生不會為了捍衛尊嚴而和老師“急眼”,但也會讓其他同學瞧不起教師,其實嘲諷挖苦學生也是教師無能的表現。
3.對待違紀 “防微杜漸”
對于第一個不認真聽講、走神、說閑話等違紀的學生,在其違紀之初,就要提醒。據我們觀察,很多掌控不了課堂紀律的教師,大部分都是開始時不怎么管,等到學生亂成“一鍋粥”的時候才管。這個“一鍋粥”的場面,你能管住么?即使能管住,那得費多大勁,或多少上課時間?
4.幽默風趣活躍課堂
幽默能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快樂的環境下學習。但也不可隨意。教學幽默性在一些重點、難點、關鍵點采用幽默的形式往往能突破難點,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比較牢固、印象比較深刻。
事實表明,教師風趣的語言藝術,能贏得學生的喜愛、信賴和敬佩,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即產生所謂“愛屋及烏”的效應。教學生動風趣,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古人說:“教人而不見意趣,必不樂學。”這句話強調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要生動活潑,意趣盎然。
5.“秋后算賬”明智之選
有些違反課堂紀律的現象,需要當堂處理,可更多情況下應待課后處理。比如明明看到學生閑聊,提醒了一下,可他就是不僅死活不承認,還大聲喊冤。這個時候,我的選擇是先上課,課后再找他了解,情況。如果我們當堂一定要分出個對錯,決出個高下,那我們的課堂教學時間,就變成“決斗時間”了。
因此,“秋后算賬”,節約了課堂教學時間。同時,暫時冷處理一下,學生的情緒和教師的情緒都冷靜下來,更適合理性地解決問題。
6.自己處理互通有無
一般情況下,如果教師一味地依賴班主任,會讓學生看不起,反而會造成課堂的混亂。但如果教師什么事情都自己“蒙頭處理”,也會讓學生“有恃無恐”。我們有事盡量自己解決,但同時也要經常和班主任“互通有無”。尤其是在自己的課堂上屢屢違紀的同學,一定要和班主任共同處理。這樣,在多重教育合力的作用下,課堂紀律會讓我們容易掌控的。
7.請把微笑帶進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的語言素質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讓自己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語言應體現出機智和俏皮。課前,教師要進行自我心理調整,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有聲有色,才能帶著愉悅的心情傳授知識,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