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擁有世界最高的人均壽命和數量最多的百歲老人,甚至連企業也很長壽。韓國銀行2012年發布的《日本企業長壽的秘密及啟示》報告書稱,日本擁有3146家歷史超過200年的企業,是全世界最多的;世界最長壽的企業同樣出自日本,即位于大阪的“金剛組”建筑公司,該公司自日本飛鳥時代(公元600年—710年)就開始建造寺廟,歷史已近1400年,其傳人也已歷經40余代。
日本企業如此長壽,自然引起學者和專家關注。公認的原因,不外乎三條:
首先是這些企業在經營方面都保持相當的專注。日本是一個特別重視“工匠達人”文化的國度,多數企業在經營中都恪守本分,全力做好分內的事情,追求精益求精,不盲目擴大經營。金剛組千年來就是一家建筑企業,而生產醬油的龜甲萬公司,已有近400年歷史,一直以醬油為主打產品,沒有過分染指其他業務。如今,它已經是一個年銷售額20億美元的醬油公司了。
恪守自己的核心專業,使企業容易化繁就簡,把產品做到極致。相反,不少企業過分追求多條腿走路,結果往往適得其反。百年老企業雅馬哈歷史上就是做音樂器材的,但一度把業務擴展到電子產品甚至摩托車,結果在上世紀虧損嚴重,幸虧新任企業領導人果斷回歸音樂主業,才起死回生。像索尼這樣的企業巨頭,下設音樂、電影、電視機、電腦等多個產品線,近年來也是連續虧損。
其次,家族經營以及長期雇傭制也是日本企業長壽的法寶。家族經營的好處是可以考慮企業長遠利益,以大局為重,而不必要同上市公司一樣,受短期利益擺布,看股東的臉色。長期雇傭也有優點,就是讓本是“外人”的員工對企業有歸屬感,從而增加企業的凝聚力。統計表明,現在世界上擁有200年歷史的公司基本都是家族企業。
第三,企業百年不倒的最根本法則,就是堅持創新,堅持讓自己的技術工藝優于對手。專注核心業務與保持家族控制,雖是優點,但也容易使企業走向僵化,而日本企業恰恰通過不斷創新,避免了死板和教條。比如在用人方面絕對不是任人唯親,也會從外部發掘人才;沒有性別歧視,沒有所謂傳男不傳女的封建思維;在保持自身特質的同時,也知道注意順應時代而改變。同樣是做醬油,200年前的醬油和如今的醬油,工藝和配方,自然有所變化。歸根結底,創新讓企業一直活下來。
與日本企業相比,中國企業似乎更容易被淘汰,經受不住時間的洗禮和考驗。一項統計表明,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而日本企業的平均壽命則是35.6年。
目光短淺是不少中國企業存在的問題,它們更多關注如何在短時間內賺得更多利潤,而缺乏對長遠發展的戰略準備。比如近幾年房地產火爆,不少經營食品電器的公司也去做房地產;當看到股市火爆,這些企業又把錢拿去炒股票。這樣的做法既有風險,也喪失了很多真正的機遇。
當然,中國也有不少有志向的企業,在無形之中實踐著這些長壽企業的精神。比如萬科公司就一直強調企業要做減法,只做好住宅,不搞多元化。相反,那些號稱要在幾年內就做大的企業,很快就煙消云散了。柳傳志說企業做事必須圍繞核心能力,張瑞敏說百年老店必須通過創新搶占資源。這些企業家的觀點,都可以從日本的長壽企業身上找到一些影子。
當然,日本的長壽企業,多數是中小型企業,它們強調安全,很少能做成巨無霸。說到做大做強,我們也需要學習歐美現代企業制度的優點。
進入二十一世紀,社會產業結構再次發生深刻變化,日本百年老店的倒閉似有增多。一些周期性明顯的行業,諸如建筑制造,面臨更大的挑戰;非周期性行業,比如食品等,則仍保持較頑強的生命力。不得不說,時代的變化太快,企業生存之艱巨,著實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