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一輪新城鎮化投資熱潮喜憂參半。
8月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消息稱,今年上半年先后批復了沈陽9號線一期工程等8個軌道交通項目,預計另有10個項目下半年將開工建設。據統計,現已有36個城市獲批建軌道交通。到2020年,中國軌道交通將達到6000公里運營里程,相關投資將達四萬億元。同時這些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還將主要依靠政府投資,民資位次。
這是“新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自中央政府 “十八大”提出“新城鎮化”規劃后,10年40萬億元的投資需求令外界備加矚目。前高盛資產管理部主席吉姆·奧尼爾(Jim O'Neill)十多年前創造了金磚四國概念,但他承認“中國是目前唯一稱得上的金磚國家”。
國際社會普遍看好中國新城鎮化的原因,在于其對能夠釋放投資產生的巨大渴求,這對目前普遍低迷的國際市場具有吸引力。國內省市熱衷的原因,在于新城鎮化有可能在中國下一輪改革中創造紅利,并成為中國進一步發展的推動力。更何況,地方政府對飽食上一次中央政府的“四萬億”美食仍意猶未盡。
但部分學者對此也表示出擔心。中國城鄉一體化建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健坤就撰文稱,中國今天城鎮化建設,已演變為地方透支財政的“大比拼”。北京交通大學經管學院教授趙堅認為,在地方政府投資責任沒有明確,地方債日益累積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就倉促下放投資量達數百億的城軌項目審批權,有點過于草率。
更讓業界擔心的則是新一輪的財政刺激信號。例如中國農業銀行近期向上海市政府提供近2500億元的信用貸款。作為僅次于財政部以發債為籌資主渠道的第二大發債體國開行,在十幾天時間里,先后與江蘇、河北、青海等多省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以加大對這些省份的支持力度。此前國開行行長鄭之杰曾撰文表示,到2020年實現60%城鎮化的目標和目前近2億“半城鎮化”人口市民化測算,需要新增投資超過50萬億元。
這也難怪民間本能地將這輪投資熱與當年的“四萬億”聯系在了一起。宏觀經濟學者胡釋之認為,在各界對新一屆政府重啟改革抱以很大期望的當口,這些政策似乎是在重回“凱恩斯主義”刺激經濟的老路。一些學者的批判則更為嚴厲,認為如果新一屆政府進行經濟刺激,便意味著不能承受改革的代價,結果必然是重走“四萬億”的老路。
耐人尋味的是,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喬潤令公開表示,新城鎮化不是第二個“四萬億”,地方政府要改變政策判斷和路徑依賴。他認為新城鎮化的核心是改革,并不是“投資拉動經濟”模式的延續,“所有人必須轉變觀念,否則期待就會落空”。知名經濟學家、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對《環球企業家》說:“媒體可能是放大了這種擔心,如果將這些遠景投資計劃拆解來看,也可以理解。”
升級
縱觀全球,歷史上任何國家的城鎮化發展都是工業化演進的結果。大量農村廉價勞動力涌入城市,在給企業創造豐厚利潤的同時,也增加了政府收入。歷史上的城鎮化更是工業化財富滾存的結果。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城市,不是通過工業化的財力積累,再經過經年累月的堆積而發展起來的。
但民間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當年“四萬億”計劃的負面效應至今讓人心有余悸。“四萬億”在短期內有力地穩定了就業和增長,但從長遠來看,其付出的代價也不可謂不大:經濟轉型遲滯,產能過剩加劇,地方債務高筑,投資效率不高。曾經支持力度較大的行業,如鋼鐵、造船、光伏等產業由于進入過度,已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
官方顯然不認可這種論調,并極力避免誤讀。《人民日報海外版》8月14日發文稱,相比“四萬億”,此輪投資定位更準確,目標更明確,更有利于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未來可持續發展。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相關官員也多次在一些論壇發聲,強調新城鎮化的核心是改革而不是投資,也不是“投資拉動經濟”模式的延續。
國家發改委基礎產業司相關人士也很快接受采訪進行辟謠,強調城市軌道交通審批權下放后,地方仍需向國家發改委上報當地發展建設規劃。在規劃獲批后,地方還須嚴格按照國家發改委批復的規劃上馬投資項目,不得提前開工和隨意修改規劃方案。
在華生看來,審批權的下放無疑是正確的,但更重要的是盡快建立起完善的地方政府的財政行為約束監管機制,以及投資失誤后的追責機制。在上一輪“四萬億”刺激政策中,很多地方政府因為項目獲批太過于容易,后期甚至有所謂“不花白不花”的奇怪現象,這也造成號稱“四萬億”的經濟刺激最終甚至超過“10萬億”。當然還有巨額的地方債問題。在具體的項目方面,地方官員為追求一時的高GDP,不顧一切上項目,也全然忽略了對項目的盈利性與風險性的整體考慮。
“新一輪投資必須按照經濟規律來辦事,講求投資回報,并提高投資的效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告訴《環球企業家》。在他看來,新一屆政府提出的新城鎮化,決然不能再走完全依靠政府投資“印鈔票”的老路,要吸引更多民資參與進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投資的回報和效率。
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表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仍將由投資驅動,技術創新和基礎設施建設將是投資驅動力的兩大組成部分。他認為,中國前兩輪積極財政政策多投向高鐵、港口和機場等,但城市之間的基礎設施仍比較薄弱。另外城市內部基礎設施,例如地鐵、城市污水處理和環境保護等仍比較欠缺,投資空間很大。
這當然也是中央政府提出新城鎮化的目的所在。長期以來,國內城市發展過程中攤大餅式擴張、農業轉移人口難以融入城市社會等問題非常突出。因此新一屆中央政府提出的新城鎮化,強調不再是直接拉動基建、房地產投資為目的的造城運動,更多的是制度性改革,推行人的城鎮化。將大量的進城務工人員的身份由農轉城,讓大家的身份變高,從而讓大家的社會福利等待遇提升,從而提升其購買能力。
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早先強調,要保證有限的政府投資投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主要包括:“十二五”規劃明確的重點建設任務,棚戶區改造及市政配套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具備建設條件的能源項目,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等。
按照國家發改委的工作安排,預計在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會出臺全國城鎮化規劃。正在起草的《全國城鎮化發展規劃》已經初步明確了未來城鎮化率的規劃目標。一位接近規劃起草組的專家透露,規劃初步提出未來城鎮化水平將穩步提高,城鎮化持續快速發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加快。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
華生對此持謹慎樂觀態度。“我比較失望的是這個計劃提出半年多來,還沒有看到‘新’在哪里。”他表示,新城鎮化既然提出要打造民生工程,就要真正落到實處。當然,這還需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