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排一個2013年度風云人物的榜,“臨時工”不排第一,便是有眼無珠。
“臨時工”,到目前為止的21世紀前十幾年,這個最為政府賣力的社會角色,以出身入死的大無畏精神,擔當著政府眾多職能部門的主力軍,他們將群眾工作、社會管理工作,帶到了對敵斗爭的境界,并在這場斗爭中,屢當炮灰,甘戴污名。所以,每一個被領導就地除名的“臨時工”,都是赤壁之戰中的“偏將軍”黃蓋。要不然,不會前一個“臨時工”倒下去,無數個“臨時工”站起來,并且,一個個甘愿前仆后繼。
民眾不解緣何屢屢遭遇“臨時工”,有專家智者為民眾把脈稱,問題出在編制上,“干的是21世紀的活兒,用的卻是上個世紀的編制,這是導致一些單位被迫大量使用編外人員的原因”。
這所謂的專家智者,只說對了“臨時工”最初的體制成因。而今天“臨時工”的含義,已經完全超出了編制體制的范疇,正成為一種社會管理現象。它在職能部門中,已經成為某種管理的“智慧”,成為一盤正在下著的、做群眾工作的“大棋”。他們在用起來越來越順手的“臨時工”身上,既找到了身體力行的替代品,更找到了維護權力的安全感。
有的事沒人干,是因為有的人不想干。有集權力與鐵飯碗等的編制在,他們是不屑、也不便干那些與人民群眾拉拉扯扯的痞子一樣的事的,所以有了“臨時工”。
有的人沒干事,但那些看上去像痞子一樣干的事,如果年底屬于成績,那一定算在了他們身上。如果是延安城管“飛腿踏頭”這樣的壞事,那肯定是領導沒干,有編制的沒干,問起責來,都是“臨時工”干的。人家是“臨時工”,都開除了,說明領導是重視的,“臨時工”下場是可憐的,社會輿論還想怎么著?
這是一種具有痞子色彩的“執政智慧”,它將“臨時工”這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根本就不復存在的用工角色,推到了最為棘手的社會管理風口浪尖,以確保不傷政府形象、不丟官員烏紗帽的絕對安全,去構成民眾生存的不安全感。在他們眼里,“臨時工”是個可以不負社會責任的特殊群體,屬于要錢沒有、要命一條的不確定職業者。他們用歧視的腔調,將自身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法律責任,扔到了民眾眼中原本屬于弱勢群體的“臨時工”身上。
但是,每一場以“臨時工”為名的權力游戲,民眾都會將其記在政府的賬上。輿論批評之箭,并不會因為“臨時工”的挺身遮擋而讓政府職能部門形象完好。民眾相信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無論你是正式工還是“臨時工”,當你站在社會管理的第一線,你代表的就是政府形象,你行使的就是政府職能。他們相信,“臨時工”或者正式工,是你政府部門內部分工問題,他們同樣花的是納稅人的錢。因此,每個惹事的“臨時工”身后,都有著權力的放縱與指使。
要想打破這種僵局,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徹底打碎正式工靠編制吃飯的鐵碗,清除“臨時工”這個原本就不被法律認可的名詞,做到誰用工誰擔責,下屬違法領導問罪。否則,政府在民眾心目中的公信力,遲早會被“臨時工”糟蹋殆盡。民眾眼里,所謂的社會管理的“智慧”,只不過是一幫耍小聰明的痞子,在民眾面前耍耍流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