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6日,南昌市紅谷灘新區(qū)生米鎮(zhèn)文青村發(fā)生一起悲劇:三個同胞兄妹在村口池塘旁邊玩耍時溺水身亡。
因父母外出打工,三個同胞兄妹悉數(shù)溺亡,爺爺病重,奶奶哭暈,人倫慘劇莫過于此。家庭巨大的經(jīng)濟壓力、無人看管的狀態(tài)、逼仄的游戲場所……留守兒童的悲劇再度刺痛國人神經(jīng)。
事實上,這不過是眾多悲劇的一個縮影。每年暑假都是少年兒童安全事故頻發(fā)的時期,因戲水發(fā)生死亡的事件不止今年獨有。僅去年6月9日,這一天,國內(nèi)就發(fā)生了三起中小學生溺亡事故,教育部為此特地發(fā)布緊急通報。然而,“警報”言猶在耳,依然未能終結悲劇。有資料顯示,夏天溺亡悲劇占青少年傷害死亡的41.7%。
愛戲水是孩子的天性,暑天炎熱,暑假漫長,去河邊湖邊玩耍常成為孩子們游樂的選擇。然而,脫離了學校和家長視野,加之不諳水性,最終導致親水游戲成為孩子的奪命魁首。
孩子溺亡慘劇高發(fā),呼喚家庭與社會負起應有的責任,建立親水“平臺”迫在眉睫。社會要拿出一些標本兼治的對策與措施:比如增加財政撥款,依托學校和社會力量,搭建暑期娛樂場所,培訓少年兒童基本的游泳技能,增強安全防護能力;增加危險地帶的警示和巡查力度,讓更多愛心志愿者、組織機構關注和參與到少年兒童的安全工作中,為孩子們提供更多更安全的玩耍空間;我們的家長也要切實負起監(jiān)護責任,不能因為工作繁忙而放松了對孩子的看護,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對孩子的生命教育和安全知識教育,為孩子們構筑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