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對蔣介石來說是事關生死存亡的一年,但美國的杜魯門政府傾向于相信國務院,而非五角大樓的建議,對蔣介石援助并不積極。美國政府甚至想在臺灣找人取代蔣介石,抗日名將孫立人就是目標之一。
時任中華民國駐菲律賓大使陳質平曾奉命告訴孫立人,一旦大陸淪陷,蔣介石不想流亡海外,而要暫居臺灣。如果孫立人將軍不同意的話,蔣介石就只能到菲律賓去了。孫立人聽后極為不安,第二天就找到蔣介石,發誓“一切以總裁之命是從”。這件事從側面說明,蔣介石確是將菲律賓計劃為最終歸宿。
1949年7月,從菲律賓訪問回國后不久,蔣介石在國民政府所在地廣州召開國民黨中常會,由李宗仁和閻錫山牽頭,把蔣介石與季里諾號召成立反共同盟的協議提交政府,以求盡快落實。蔣介石在會上說:“當然此事將來如何發展尚待進一步之努力,吾人必須徹底團結表現反共之決心與力量,方能進一步轉移國際上對我之觀感,而獲得更多友邦之支持。”
大韓民國建立于1948年8月,此前韓國流亡政府長期在中國國內活動,得到過國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李承晚在1919年時曾在上海當選大韓民國臨時流亡政府總統。韓國當時內閣中很多要員曾流亡中國,甚至有不少畢業于黃埔軍校,他們以中文稱蔣介石為“蔣校長”。李承晚在蔣介石結束對菲律賓的訪問后不久,給這位在野的中國元首發去了邀請函。
1949年8月3日,蔣介石從臺北出發,中途經舟山群島抵達韓國。韓國自總統李承晚與夫人以下,總理、議長、外交部部長等都到機場迎接蔣介石。為了應對共產主義的擴張,蔣介石和李承晚“請菲律賓總統采取一切必要步驟,以促上述聯盟之實現。為此吾人現正敦促季里諾總統于最短期間,在碧瑤召集一預備會議,以擬訂關于聯盟之各項具體辦法”。規劃中的這個反共聯盟先由中國、韓國與菲律賓發起,然后要把泰國、印度尼西亞、印度等也都囊括進來。
無論是蔣介石,還是季里諾、李承晚都清楚,沒有美國人出面支持,一切都是鏡花水月。結果美國人在蔣介石訪問菲律賓、韓國后發表了一個《中美關系白皮書》,指責國民政府腐敗無能,傳達出拋棄蔣介石的信號。菲律賓總統季里諾一看美國人的這種態度,就在國會演說時改了口:“亞洲亟應防御共黨擴張,但美國因參加此項計劃所引起之義務繁重,故不愿接受,我等對其理由深為了解。”
蔣介石期望的這個“遠東北約”胎死腹中。但蔣介石敗退臺灣后朝鮮戰爭爆發了,美國出動第七艦隊保衛臺灣,讓蔣介石不必走上流亡菲律賓的最后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