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中國空軍充其量只能說與印度、日本空軍主力戰斗機處于同一代,即第四代的作戰水平上。24架蘇-35戰斗機進入中國空軍,將使中國空軍的作戰水平至少領先日本、印度空軍半代以上。
這意味著2015到2020年,中國空軍蘇-35將在技術上領先于日本、印度的現役戰斗機。
此外,中方極有可能要求俄把部分中國航空工業界自己生產的武器系統、傳感器、數據鏈整合到蘇-35上。整合上中國版數據鏈作戰體系,蘇-35中國版必然既能夠與現役的殲-11和殲-10戰斗機實施一體化作戰,也必然同時能夠與中國海空軍的“空警”-200、“空警”-2000預警機和其他中國國產戰斗機實施一體化聯合作戰、數據共享。如此一來,起碼在中國第五代戰斗機殲-20實現部署之前,中國空軍就已經占據了亞太制空優勢,領先日本與印度,對其形成威懾。而在殲-20服役之后,中國空軍將甩開與日本、印度的距離,在亞洲國家中形成絕對優勢。
因此,蘇-35的到來不僅為殲-20項目解決了長期困擾的“心臟病”問題,而且還為中國空軍帶來了“過渡性”優勢,一舉兩得可謂戰略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