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之役,我國海軍以小艇力敵大艦,后人評價為“完勝”。那么,具體而言,我軍是如何“完勝”的呢?
我方戰術成功,南越戰術失誤,是“小艇打大艦”能夠以弱勝強的關鍵。
在軍事意義上,西沙海戰,南越被擊沉10號艦,我國289艦重傷半沉態沖灘成功幸免沉沒,實際雙方都有一艘艦失去戰斗能力,艦艇損失大體相等;人員損失,南越海軍失蹤陣亡為53人至100余人,我國18人,我國優勝。我國海軍確立西沙海域對越作戰優勢至今未受挑戰,我國完勝。然而,完勝的結果卻是伴隨著多次幸運。
眾所周知,西沙海戰從裝備上看,雙方實力相差懸殊。但南越軍隊也有重大弱點,其軍艦噸位大,行動遲緩,火力密度較差,官兵素質也不高。而我國海軍裝備和作戰準備雖不如南越軍,士氣卻一流,加之在臺海以小擊大的實戰經驗,面對占壓倒優勢的南越海軍并不懼怕。
而據學者研究稱,我國勝利的關鍵還是在于編隊戰術的成功以及南越艦隊戰術失誤。我國編隊一直保持近距接戰狀態,這是我方海戰勝利關鍵的關鍵。反觀南越方面,四艘軍艦噸位大,行動遲緩,此時應該集中靠攏,形成縱深火力,互相保護。南越軍艦卻分兵兩路,一路迂回到南部海面,只留10號和16號兩艦在瀉湖內,10號艦航速慢,無法與16號艦協同,16號艦最早撤出戰斗,而10號艦最終被擊沉。戰斗中,南越軍艦使用穿甲彈,主攻我國軍艦吃水線上下,企圖使我國軍艦速沉,但穿甲彈的爆炸威力小,有的甚至穿體而過,我國軍艦雖受損而不起火,有的漏洞被及時堵上,亦保證了不沉。反觀我方編隊,使用的是普通爆炸彈,重點攻擊南越軍艦甲板上設施與戰斗人員,雖然無力擊沉南越軍艦,但使其失去戰斗力,南越軍艦甲板上皆不同程度起火。南越10號艦最終沉沒,正是內部起火導致爆炸所致。
這次“以弱勝強”還有一些誤打誤撞的運氣成分。在戰斗中,南越10號艦在389艦和396艦的合擊之下,指揮室被打飛,艦長當場身亡,駕駛系統完全被打壞。失去控制的10號艦像無頭蒼蠅一樣在海上亂撞,已經受到重創的389艦此時也已操縱不靈,結果撞在了一起。這時,海戰史上的一幕奇觀出現了,當時兩艘艦離得實在太近,火炮角度都無法射擊了,389艦上的海軍士兵們,竟然從船艙里拿出了沖鋒槍、手榴彈、火箭筒,對著10號艦就“招呼”開了。這恐怕是世界任何一場海戰中都沒使用過的武器,軍艦上原本也不會裝備,389艦上的這些物品,其實是準備輸送給守島民兵的。結果還沒來得及卸船,先被情急之下的海軍士兵拿來用了。南越兵被壓在倉里不敢露頭。西沙海戰之后,南越在國際上聲稱我國使用了“導彈”,其實那不過是389艦水兵使用的陸軍火箭筒。
這次近乎貼身肉搏“海上拼刺刀”,雖然盡顯我國軍民強悍,然而也不能不說是389艦誤打誤撞意外得手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