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分析了水利水電工程生態系效應的特點和影響要素,基于目前國際上最為流行的“壓力—狀態—響應(PSR)”模型,構建具備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的適于我國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效應評價的指標體系。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效應評價;PSR評價體系
水利水電工程是國家大型工程項目,對經濟、社會、生態的影響巨大。一直以來,對于水利水電項目利弊的討論從未停止,從不同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在經濟領域內,水利水電工程拉動了內需,刺激了經濟增長,并且帶來了巨大的直接經濟效益。但從生態角度分析,水利水電改變了河流、湖泊的天然屬性,對工程區域的生態產生了重要影響,這種影響產生的連帶效應甚至擴散至相當遠的區域。怎樣建立起科學的可操作的水利水電生態效應評價體系是綜合評價工程項目利弊的有效依據,根據目前最為流行的聯合國環境署“壓力—狀態—響應(PSR)” 模型,本文試圖構建新的評價指標框架。
一、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效應的含義
我國的水利水電項目的建設目前正處于生態制約的階段,現階段工程的設計規劃都要考慮生態效應的制約。所謂生態效應,就是由于人為的因素造成環境的破壞和污染,進而導致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改變。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的影響包括兩個方面:生態破壞和生態修復。一般而言的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效應是指兩者復合作用的結果。國家進行這種大型項目的目的是實現水能的有效利用,均衡水資源的分配,但通過長期觀察與研究就會發現,水利水電工程所造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對于生態環境。對生態的破壞顯而易見,水利水電工程直接改變了河流流域內的原生態系統,打破了局部的生態平衡。生態修復主要是指有目的地改變水流規律,在遭受破壞的區域重新建立起相對適宜的生態系統,恢復自然環境的生機。
二、生態效應的特點
水利水電生態效應是多方面的,影響較為廣泛,特點比較明顯:
(一)生態效應的雙重性
如前所述,水利水電工程既可以滿足人類自身的發展需要,實現運輸、漁業、灌溉、旅游等收益,為人類社會服務,但同時也造成了工程區域和相關地域的環境破壞,生態條件改變等消極影響。
(二)生態效應的系統性
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是自然、社會、工程、生態的多元一體化系統,資源及信息在這個系統中相互流通,系統要素之間具有極大的依賴性。任何一個要素的改變都會給其他要素造成影響,它們共同組成一個綜合協調的運行系統。
(三)生態效應時間上的動態化
水利水電工程在建設之時及建成之后都會對生態系統產生影響,并且這個影響是持續性的作用。在不同階段可能會有不同的影響效果,例如在建設之初當地生態呈現出斷層式的巨變,在隨后的階段,生態系統自有的修復功能可能會使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但長期來看,水利水電工程的運營仍將大幅度地改變當地生態系統。
(四)生態效應空間上的廣延性
我國河流湖泊密布,水域較廣,水資源相對豐富,適于建造水利水電工程的河流段情況各異,又由于各地地貌等自然條件的差別,使我國的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效應呈現出較為顯著的地域差異。
(五)生態效應的累積性
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的影響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時間跨度上生態破壞慢慢積累。由于現代生活生產方式對用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很多適宜建造梯級式水電站的河流段都被開發成了梯級式的水利水電工程,一般來說,這種梯級式的工程對生態的破壞更為顯著,越是到下游地區,生態破壞的累積性就越明顯。在空間上表現出生態效應的累計性。
三、水利水電生態效應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水利水電生態效應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是通過分析生態效應各要素的影響程度對工程相關區域的生態結構和生態功能進行綜合性的評價。該體系能夠對當前水利水電工程所產生的生態影響進行描述,并且具有能夠預測未來該地域生態結構功能發展趨勢的作用,通過對當前的反映和對未來趨勢的預測,使相關利益者能夠很明了地理解工程建設對生態施加的影響。
(一)選取生態效應評價指標的原則
本文的目標旨在建立一個科學的可操作性的評價指標體系,除此之外,在評價生態效應時還應遵循整體性的原則,水利水電工程是綜合性的項目,具有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自然的多重要素,在制定指標的選取時一定要全面囊括,整體系統;前瞻性原則,水利水電工程是“百年之計”,其決策要面向未來。同樣的,對于生態效應的評價也應注意到時間跨度和效應累積性的特點,能夠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評價體系;針對性原則,大多數工程項目都可能產生不要同程度的生態破壞,各種行業的生態效應不盡相同,因此,要針對性地構建適于水利水電工程特點和性質的評價指標,以保證與實際的對接和可操作性;空間特異性,我國地理幅員遼闊,涵蓋了不同的地質特征。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是為滿足輻射區內的供水供電等要求,因此,只要有此需求并且有條件建立工程的地方都有可能成為建設地點。指標的確定也應該因地制宜,充分顯現出不同地域的生態效應指標特征。
(二)指標體系的構建
目前國際上最流行的指標體系是“壓力—狀態—響應(PSR)”模式,這種模式所體現的思維邏輯表現了人與自然,社會與環境的作用關系。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不斷消耗資源,產生污染及其他產出物,進而影響到生態系統,改變了自然環境的能源儲備和生態質量。反向來講,這些人類施加的影響終將以其他方式重新影響人類自身的活動。在不斷地相互影響進程中,逐步構建成了“壓力—狀態—響應”關系。該模型有三大類指標,也就是壓力指標、狀態指標和響應指標。每類指標指代在一個相對的循環期內不同時期要素的狀態。其中壓力指標指人類的生產生活行為對環境的影響,例如:消耗自然資源、排出廢棄物等;狀態指標指特定時期環境和人類生活的狀態特征,包括環境的破壞度、人類生活質量等;響應指標指人類的反思和行為,即人類怎樣修復被破壞的自然環境,怎樣避免自身行為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趯SR模型的思想,可以構建出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效應評價指標體系的框架圖(如圖1)。
根據以上對生態系統PSR模型及其指標的選取標準,可以構建如下包含三個層次的指標評價體系:第一層既是目標層,以水利水電工程區域生態效應綜合指數為總目標層;第二層是準則層:是指對生態效應起限至作用的因素;第三層是指標層,是區域內生態效應綜合指數的基本層面,有可量化的指數構成(見表1)。
建立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效應的PSR指標體系,能夠明了地表現出工程建設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和修復的雙重功效。在這種指標評價體系中,包含了人類行為對自然環境各方面的影響以及工程對自然的影響和對人類自身的反作用。比起以往的評價體系更具有科學性、適應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侯銳,劉恒,鐘話平,耿雷華. 基于PSR模型的水電工程生態效應評價指標體系構想[J].云南水力發電,2006(02)
[2]常本春,耿雷華,劉翠善,張鵬,徐澎波. 水利水電工程的生態效應評價指標體系[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06(06)
[3]賈碩.水利水電工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域評價方法的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11